金貞愛
(長春市朝鮮族中學 吉林長春 130052)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依然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固守傳統單項灌輸的教學模式,務求將有限的課堂時間都用來進行知識講解,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持續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而出現教師課堂講的熱鬧,學生早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事物上,未能積極跟隨教師的思路對教學內容展開思考和探究,導致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其次,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雖然也會借助課堂提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但在選擇問題時往往隨意性較強,難以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導致課堂提問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也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難以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學的效率和效益,也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在能力上有提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興趣愛好出發,開展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構建出高效的歷史課堂。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課堂導入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課堂導入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1]。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課為例,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電影《孔子》的片段,強烈的視聽效果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感官刺激,快速集中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對本節知識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教師講解本節知識內容做好了鋪墊,也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知識探究上,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由于歷史歷經過時間的沉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學生對歷史事件難以形成深刻的理解,進而容易出現歷史事件、時間、地點的混淆,影響教學的有效性。為了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印象更深刻,教師可以在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教學情境理解知識,喚醒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使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學習為動態探究,對知識展開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課為例,教師可借助董仲舒的歷史資料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運用資料分析法和閱讀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原因及過程。在歷史情境中學生能夠了解到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人物資料,走進歷史情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探究新儒學思想,在歷史情境中加深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高效掌握歷史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使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引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發散思維,展開知識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比如,學習“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這課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賞析《雅典學院》這幅名畫,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有哪些主張?為什么會有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由此開展了什么運動?引出文藝復興后,教師再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文藝復興始于哪個地方?為什么?為什么資本主義萌芽會在意大利產生而不是其他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帶來了哪些變化?意大利除了政治和經濟因素外,還有哪些有利條件?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來反封建呢?通過層層深入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學會展開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完成本課的學習,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貫徹生本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興趣和求知欲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展開知識的思考和探究,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