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坤明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人民路小學 廣東佛山 528000)
一直以來,語文課堂存在內容較復雜、效果不明顯的現象。為更好地把握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精髓,提升語文課堂實效,使課堂更具精神感召力,筆者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
語文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在教參之外,要借助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來把握這個單元課文的教學重點。導語中的教學重點一般由兩部分組成:1.人文性目的。2.工具性目標。就是在本單元里聽、說、讀、寫、思。這幾方面的具體目標還應該體現不同年段學生成長的特點,同樣是聽、說、讀、寫、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具體目標的要求是不同的,應該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
小學語文的單元課文都是按照一篇精讀課文,后面跟一篇略讀課文來編排的。教師要找準兩篇課文教學視角的個性點、核心點和遷移點,更高效地實施單元課文整合教學。教師應大膽嘗試去掉語文課堂上繁瑣累贅的分析講解,深入研討教材,確立好目標后,抓主放次地組織有主線的教學。比如,可以通過展示結構圖的環節,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的思路圖;或通過概括主要內容的環節,體現單元整合教學的優勢,以一篇帶多篇,做到授之以漁,注重學法的深入探究和遷移。
單元內的課文都是一精一略地編排在一起的,要找準兩篇課文教學視角的個性點、核心點和遷移點著實不易,教師要敢于抓主放次,圍繞一個或兩個主題進行教學,目標指向明確,那么單元整體教學就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能力的獲得。
例如,在五年級第四單元《橋》(精讀課)和《夢想的力量》(略讀課)兩篇課文的教學中,《橋》的篇幅不長,而小節不少,《夢想的力量》篇幅較長,兩者教學的核心點、遷移點就可以放在人物的語言上。《橋》中老漢的語言能突出主題,作為黨員的黨支部書記老漢五次提到了“黨”的字眼,題目是《橋》,而老漢就是“橋”的隱喻,從而突出主題——老漢以自己做“橋”,黨員搭成人梯,成為黨聯系群眾之橋,就是用自己為群眾鋪就一條生命的橋!
教師通過這兩篇課文就可以重點教學生學會運用語言來刻畫人物。進而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遷移學習略讀課文《夢想的力量》,大膽地刪去細枝末節,緊抓瑞恩三次說的話,他三次講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讓非洲的人喝上潔凈的水!抓住這三句話就能反映這個孩子純真善良的心靈與追求夢想的執著。
教師要在單元教學的過程中,以一篇帶多篇,有效地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教師可以騰挪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內的海量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新課標對閱讀量的要求。單元整體教學使增量閱讀成為可能,能夠節約出大量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雖然單元課文整合教學處于初探階段,但通過化繁為簡的推敲,筆者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讀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所提及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史記》,為學生打開課文內外的樊籬,使他們有了更廣闊的閱讀視野。通過這樣的探索,不僅在課內,學生在課外交流中華經典名著的興趣大增,投入到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精力也大大地增加。
單元整體教學聚焦語言訓練,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的母語課程,它承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語言文字,學會交流溝通的技巧,學會清晰條理表達等。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習語言的“例子”,讓學生有效進行語言實踐,最終獲得語言技能和語文素養。筆者讓學生依照本單元中用細節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通過讀寫結合,真正使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了有法可循的提升。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類比策略的應用。這一策略是要求學生同時閱讀描寫同一對象(如動物、植物、風景、人物等)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較、分析中體會到不同文章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形式,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在運用類比教學策略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其類型流程依次為:典型課例,初讀感知;深入感悟,體驗寫法;同組類比,領悟異同;實踐體會,學以致用。這種比較式學習,強調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有助于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遷移與提高,從而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及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協調的特點,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了一條學科教學與活動教學兼顧的道路,做到了對教材的整體建構和延伸超越,很好地彌合了學習與實踐的矛盾。“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重新構建了筆者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教師的教學應該立足于“人”的基點,讓課堂教學適應培養人發展的需要,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深入教材,找到通幽之徑,并在語文課堂上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價值核心,致力提升并扎實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閱讀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抓住“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思想,“單元整體教學”將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