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歡
(湘南學院法學院 湖南·郴州 423000)
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初心就是為社會主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就法學教育而言,怎樣才能培養出又紅又專堪當大任的法治新人呢?關鍵點就在于要促進法學專業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協調、相融合,抓住法科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在全面提高法科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和法律職業倫理等基礎上造就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和過硬本領。
(1)是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一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二要提高法科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單靠思政課程教育或者專業教育都無法達成,最理想的途徑是實現思政課程和法學專業教育的融合互動,形成疊加效應。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滲透性專業教育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濟、最基本的途徑。[1]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可通過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和服務力,將法學本科教育打造成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
(2)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要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結合,馬克思主義者如斯大林和鄧小平等都有過相關的論述。之所講要結合,是因為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經常性的思想問題都源于業務工作或者需要通過業務工作反映出來。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工作與生俱來的這種結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滲透”的原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謂“滲透”就是指我們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時,要遵守人的思想受“綜合影響”形成與“漸次發展”的規律,在各項具體的經濟、文化等業務工作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因素及媒介,達到潛移默化實現內化和外化的效果。[2]具體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工作相結合,就是要實現高校思政課程與專業教育的協調和融合。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政課程采用統一的模式,缺乏針對性,與具體的專業領域相脫離現象比較明顯,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法學專業的很多課程,本身就與思想教育核心內容聯系緊密。如果高校思政課程能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為法學專業教育提供引領和服務作用,在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方面二者才能形成協同效應。
(3)是馬克思主義需要原則的要求。需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之一。高校思政課程要掌握法學專業學生,就要抓住法科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為此,在法科生成長方面,我們要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構建好全程全員全方位“三全育人”滲透性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具體來說,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可以將高校思政課的內容與法學專業課程中的教學點進行匹配,與專業內容進行分解式融合。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要充分考慮90 后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心理接受能力,堅持灌輸與融入相結合的原則,重視故事式、案例式、互動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另外,在教學質量評估方面,我們也要對融入的過程進行追蹤,特別是要充分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感受和反饋,并把這些反饋作為改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只有這樣,高校思政課程才能把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落到實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會議后,廣大教師順應新形勢和新要求,在打好提高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質量水平攻堅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1)思政課教學與專業教育相脫節現象嚴重。當前的高等教育,通行以專業教育為主的模式,我國也不例外。在這種專業教育模式下,通識教育往往只是被動跟隨和一刀切,沒有很好地實現雙向互動協調發展共同致力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效果。要改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必須正視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高校雖然已在各項政策文件的指導下構建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思政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但大部分高校的思政部都是采用絲毫體現不出專業性差異的統一授課模式,還沒有意識到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滲透性思政課程還沒有建立起來。這種“一刀切”的授課實際上是一種單純灌輸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沒有考慮到學生這一受眾在當今專業教育主導的背景下的需求,體現出了一種不自洽性。法科生在這種統一的思想政治授課模式下,很難感受思政課堂教學與其相關性,難以激發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愉快和自然地實現內化于心、外化與行。
(2)學生排斥抵觸情緒明顯,嚴重影響思政教育實效。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與專業教育相脫節的現象不但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而且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發揮。大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沒有表現出求知若渴的狀態,相反,不少大學生還對該課產生了排斥抵觸情緒令人堪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認為課程體系架構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學校領域已形成了比較嚴密的思政課程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學生都需要休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但從目前的思政課程體系結構來看,雖然我們已經打破了過去理論思政課程一統天下的局面,但滲透性思政課程還沒有真正建設起來。二是認為缺乏實用性。不少學生聽到思政課程,馬上就會與無用論聯系起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對自己成長成才沒有幫助。因此,他們對思政課采取應付的態度,人在思政課堂心卻在思政課外。三是認為灌輸教學單調乏味。在大部分學生眼里,高校思政教師都是一幅古板的老學究做派,年復一年地進行灌輸,沒有絲毫新意。因此,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若非畢業要求,高校思政課生存狀況堪憂。
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不夠和諧的問題,本質上都是沒有正確處理好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這兩者間關系的表現。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實現性,就必須正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調和融合。
(1)找準思政課程與法學專業課程的融合點。高校思政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思想、德治、道德、法治、心理、紀律等方面,與法學教育有很多共通之處,二者可以雙向滲透。思政課與法學專業課程的融合,需要關注難點和關鍵性問題,——突破。當前我國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采取“10+X”分類設置模式,其中法理學、刑法、民法、中國法制史、憲法等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專業必修課,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是各院??筛鶕k學特色可選擇開設的專業必修課。高校思政課在與法學專業相融合的過程中,必須先將法學課程中的教學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找出二者在理論基礎、制度構建、意識形態內容等方面的融合點。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對二者的融合路徑進行模板化設計,以方便推廣應用??傊?,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借力,充分挖掘法學專業教育資源,真真切切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高校思政課程與自己的相關性,對自己成長成才的受用性,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在業務工作中現實的指導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面向法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提高針對性。思政教育要想達到預設效果,離不開受教育者的內化和外化。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學生對教育內容的接受。毋庸置疑,法科學生無論是興趣、關注點還是對特定事物的思維方式、理解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會呈現出與其他專業學生一定的差異性。要讓法科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就必須回應法科生的獨特需求。從2018 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來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主要是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職業人格、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具備健康的心理等;擁黨愛國,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課要實現滲透的目標,必須要先仔細研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案,圍繞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形成專業特有的教學側重點,使學生在接受德育時還能獲得政治素質、職業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提升,從而實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共同發展。
(3)服務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增強實效性。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表明,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滿足個人需要是人的本性。[3]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關系到他們切身利益的莫過于成長、成才等各種現實問題。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接受度,就必須認識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施教。在激烈的市場經濟背景下,法學專業學生有著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卓越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在課程教學中發揮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的作用,與專業教育協同作戰,共同致力于法學專業人才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的培養。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求我們從源頭上厘清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案,落實好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到底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課中能夠發揮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用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接受德育時還能獲得專業技能的提高,從而實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