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順 賴 雯 王 景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李克強總理在2019 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明確指出,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弘揚工匠精神、專業精神,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1]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充分調動醫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和創造活力,激發醫學生潛能潛質,實現個人職業發展,推進醫療衛生行業創新,助推創新型國家建設。
(1)創新創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創新是造就大國工匠的“發力點”,是醫學事業不斷發展的前進動力,是醫護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醫學類院校要創辦高水平的專業,完成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建設工作,就必須具備培養職業技能高、創新思維強的優質人才的能力,要求高校結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主動落實我國創新創業戰略部署,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為強化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搭建平臺,增強醫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2]
(2)創新創業思維是個人事業發展的必備前提。疾病譜隨著人類生活方式及醫療環境等的變化而日益復雜,陳舊的藥物及技術不能滿足患者的疾病發展及對醫療的期望,這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不斷更新醫療思維、提升個人醫療活動能力。拓寬創新創業思維能幫助醫療技術人才開拓醫療視野,將實踐經驗總結、轉化為臨床醫療能力,增強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助推個人職業發展與醫療行業技術進步。
(3)創新創業活動是緩解就業壓力的必要手段。醫學職業教育是以促進醫學生就業和適應醫療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然而醫療臨床工作對于學歷要求較高,近年來三級醫院的招聘中對臨床醫務工作者要求多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這與無疑給高職醫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高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學生對醫療行業的認識,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準確把握創業機會、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挖掘適合醫學生的就業崗位,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就業壓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問題。然而,由于大學生易受社會思潮的影響、醫學專業特殊及部分高校未構建全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體系,部分醫學院校僅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生參加各類比賽的培訓手段,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工作未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醫學生創新創業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學生成長環境差異性較大,價值觀趨向多元化發展,部分學生容易出現拜金、個人享樂主義等道德素質下降現象,對創新創業發展方向產生不良影響,急需為大學生注入精神思想上的正能量,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另一方面,青年學生情緒穩定性較弱,容易被外界評論所影響。因網絡環境及國內外形勢的錯綜復雜,部分大學生受到異類社會思潮的影響,出現政治信仰淡化等問題,在創新創業活動中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情況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學生又有較強的批判性思維,對單一、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存在抵觸甚至逆反心理,因此醫學院校務必要尋找到創新創業課程與思想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的方式。
醫學是事關人類生命健康的嚴謹學科,醫學專業實踐性強、對技能操作要求高,醫學生存在學習任務繁重、專業性強的特點。在醫學類高職院校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已耗費師生大量精力,師生對創新創業必備的素質教育重視度不高,學生對“互聯網”、醫療衛生基本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其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較窄、創新創業素養不高,限制了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活力。
自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大高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3]號召激勵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主動承擔鑄魂育人的教學使命,全面培養學生民族凝聚力及責任意識。教師因“教書育人”而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負責傳遞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更要負責對學生進行人生指引。
然而,高校中一些教師將目光局限在本專業的“一畝三分地”中,未重視“德育為首”的理念,狹隘地認為只有思政教師才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業績、輕思想”的現象,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引導。教師只教課本知識,或敷衍地植入思政理論以完成任務,枯燥的教學方式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大學階段是學生塑造三觀的關鍵時期,是醫學生容易產生職業價值觀迷茫的年齡段,是青年學生最需要正確思想引領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掌握意識形態的管理權,[4]教導醫學生將個人專業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讓創新創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能幫助學生構建完善人格,使其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力,為創新創業事業發展提供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高效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當前,如何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分層次、高效率地融入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是醫學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課程思政并非最終目的,而是一種創新育人的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專業任課教師傳授醫學知識、臨床技能的同時,巧妙地提煉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5]啟發學生積極開拓創新事業、充分調動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健康的創業動機及優良的創業品質。
(1)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切入點。大健康背景下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以病人為中心,病人對健康及醫療服務的高需求迫使醫護人員不得忽視個人職業技能的提升,更不可忽略個人綜合素養的培養。醫療衛生事業已經不再是靠“單兵”就能作戰的年代了,醫學生需要盡早培養團隊思想、盡快適應團隊工作模式。團隊精神就要求醫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以病人為中心,立足于社會集體利益,站在國家整體發展的高度進行醫療健康創業實踐,要求我們創業實踐以遵紀守法為前提。[6]
(2)以醫德仁心為創新創業核心。通過視頻、案例、校園文化等多種方式的熏陶,幫助學生形成生命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的認知。醫療衛生事業事關患者個人及其家庭命運,教育工作者要增強學生“愛崗位、愛患者、盡職責、盡美善”的精神,勸導學生們開闊個人胸襟,弘揚大國醫療類工匠的醫德奉獻精神,呼吁醫學生珍愛并且尊重生命。醫療衛生行業創新的目的是緩解患者的病痛,醫學類創新創業活動必須秉承一切為了同胞健康的宗旨,時刻牢記使命、敬畏生命。
醫學進步與發展是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7]當代醫學生將成為新時代基層醫療機構的核心力量,承擔減輕患者病痛、增強生命健康的重大任務。距離建國100 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這個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段與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的30 年相吻合,國家的未來的發展與當代大學生息息相關,當代醫學生更是使命光榮。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學生在創新創業學習及實踐活動尋找到自身價值存在感及成就感,激勵學生主動錘煉創新創業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及信賴心理,大學生與教師朝夕相處過程中,容易受到教師言行及思想作風潛移默化的影響。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擔負著傳播現代文明的重大職責,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轉變學生的人生觀。教師務必先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加深家國情懷、更新政治思維、拓寬政治視野,弘揚新時代教師的高尚師德。[8]教師做好表率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有底氣有說服力,學生品格才能在無形中得到陶冶,高校培養出的學生才是為中華民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質人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頒布為醫學生提供了大量發展機遇,也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大健康背景下,加強對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創新創業引導是醫學院校把握“雙高計劃”建設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發掘創新創業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增強醫學生職業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主動提升教師思政素養,激發學生主動創新、引導學生正確創業,是醫學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