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勇,蘭慧慧
(廣西龍潭醫院呼吸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5)
PCP多發生于器官移植、腫瘤、AIDS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近年來,隨著各類免疫低下人群擴大,PCP發病率亦呈升高趨勢[1]。其是AIDS晚期患者嚴重的機會性感染性疾病之一,病情惡化時可致患者死亡[2]。PCP為一種呼吸道傳播疾病,其病原體為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PJ)。該病起病隱匿且發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患者一般缺乏一定的特異性表現,故給臨床診治造成一定困難,因此,如何有效治療與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筆者對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144例診斷為AIDS合并PCP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減少漏診率及降低病死率。
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在廣西龍潭醫院診斷為AIDS合并PCP患者14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60例;年齡21~82歲,平均(49.3±15.8)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途徑:121例為性接觸傳播,10例為經靜脈吸毒傳播,13例感染途徑不詳。
AIDS及PCP診斷標準參照《艾滋病診療指南》中的標準[3]。AIDS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免疫印跡法確診抗HIV-1陽性。PCP診斷標準: ①亞急性起病,呼吸困難逐漸加重,伴有發熱、干咳、胸悶,癥狀逐漸加重,嚴重者發生呼吸窘迫。②肺部陽性體征少,或可聞及少量散在的干濕性羅音,體征與疾病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③胸部X線可見雙肺從肺門開始的彌漫性網狀結節樣間質浸潤,肺部CT顯示雙肺毛玻璃狀改變。④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嚴重病例動脈血氧分壓(PaO2)明顯降低,常在60 mmHg以下。⑤乳酸脫氫酶常>500 mg/dl。⑥確診依靠病原學檢查如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或肺組織活檢等發現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養體。
144患者中發熱89例(61.8%),胸悶、氣促57例(39.5%),咳嗽109例(75.6%),咳痰38例(26.3%),咯血6例(4.1%),消瘦83例(57.6%),腹瀉13例(9.0%),乏力93例(64.6%),食欲不振45例(31.2%),皮膚瘙癢4例(2.7%)。胸部體征:干性羅音37例(25.7%),濕性羅音31例(21.5%),哮鳴音10例(6.9%),心動過速85例(59.0%)。
白細胞<4×109/L 38例(26.3%),白細胞>10×109/L 14例(9.7%),白細胞(4~10)×109/L 92例(63.8%);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mm3135例(93.7%),其中<50個/mm398例(68.0%),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64例(44.4%),其中PaO2<60mmHg 51例(35.4%);乳酸脫氫酶升高137例(95.1%);血清白蛋白下降126例(87.5%)。
鋪路石征30例(20.8%),磨玻璃征144例(100%),肺氣囊征19例(13.1%),月牙征25例(17.3%),支氣管血管束長索條征41例(28.4%),胸腔積液37例(25.6%),心包積液2例(1.3%),縱隔淋巴結腫大42例(29.1%),氣胸4例(2.7%)。
口腔念珠菌感染37例(25.6%),肺結核26例(18.0%),馬爾尼菲青霉病18例(12.5%),細菌性肺炎45例(31.2%),真菌性肺炎19例(13.2%),巨細胞病毒性肺炎7例(4.9%),弓形蟲腦病2例(1.4%)。
2.5.1 臨床治療 病原學治療:29例(20.1%)給予復方磺胺甲惡唑(甲氧芐啶80 mg/磺胺甲基異唑400 mg)單藥口服治療,劑量為1.44g,3次/d;106例(73.6%)給予復方磺胺甲惡唑片口服聯合克林霉素靜滴治療,復方磺胺甲惡唑劑量為1.44 g,3次/d,克林霉素劑量為0.6~0.9 g,1次/6 h;9例(6.2%)給予卡泊芬凈聯合克林霉素靜滴治療,卡泊芬凈劑量為首劑70 mg/kg,以后50 mg/kg,克林霉素劑量為0.6~0.9g,1次/6 h;以上方案療程均21 d。激素的使用:59例(40.9%)患者因PaO2<70 mm Hg或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35 mm Hg,給予潑尼松治療,口服劑量為第1~5天每次40 mg、2次/d,第6~10天每次20 mg、2次/d,之后每次20 mg、1次/d至第21天。7例(4.9%)患者因嚴重呼吸衰竭,予機械通氣治療。其他治療:臥床休息、吸氧、化痰、營養對癥支持以及治療其他機會性感染等。
2.5.2 臨床轉歸 144例患者中,41例(28.4%)治愈,68例(47.2%)好轉,13例(9.0%)死亡,22例(15.2%)病情惡化自動出院,自動出院患者出院后均死亡。
PJ為PCP病原體,該菌為條件致病菌,多數正常人呼吸道中存在一定數量的PJ寄生,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可被機體防御體系識別并排出。因AID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PJ可通過其菌體主要表面糖蛋白等吸附于宿主細胞并且逃避免疫清除,引起慢性感染及宿主炎癥反應[4],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可表現為潛伏性感染、較輕的呼吸道感染或嚴重的PCP,其病死率高,經治療后病死率仍可達20%~40%[5],本研究PCP患者總體病死率為24.2%,與文獻報道一致。
PCP一般起病較隱匿,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咳嗽(干咳為主)、發熱以及進行性呼吸困難,稱之為PCP的“三聯征”,本研究中上述癥狀發生率分別為61.8%,39.5%,75.6%。此外,還可出現些其他非特異性癥狀,如乏力、腹瀉、食欲不振、消瘦等。查體可見有不同程度的心動過速、口唇紫紺和呼吸急促,羅音多以干性羅音為主,部分患者可聞及哮鳴音[6]。該病有一特點是查體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不成比例,呈現體征與癥狀相分離現象,當患者肺部聞及明顯濕羅音時,需注意有無合并其他感染可能,尤其AIDS患者當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mm3時,常常存在復合感染的情況,如合并結核分枝桿菌、真菌、巨細胞病毒、細菌等感染[7],本研究中合并上述機會性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8.0%,13.2%,4.9%,31.2%,其中以合并細菌性肺炎最為常見,但又以巨細胞病毒性肺炎最易被忽視,因巨細胞病毒性肺炎與PCP在CT表現上相似,均常表現為肺部間質性炎癥改變,二者在缺乏病原學依據時,很難鑒別。故對于AIDS合并PCP患者,并非單純治療PCP,還需注重其他機會性感染的發現與治療,方可改善患者預后。
實驗室檢查方面,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是PCP最主要的特點,患者發生呼吸衰竭因PJ引起肺間質炎癥,進而導致肺換氣功能障礙。其次,可見乳酸脫氫酶升高、CD4+T淋巴細胞計數及白蛋白水平下降等。不同程度的乳酸脫氫酶升高是PCP另一特點,可作為診斷PCP一輔助指標[8],本研究乳酸脫氫酶升高率為95.1%。該指標在預測PCP預后亦有一定作用,Sun等[9]以氧合指數(oxygenation index,OI)水平將PCP患者分為OI>200 mmHg組、OI≤200 mm Hg組以及死亡組,通過比較發現,乳酸脫氫酶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此外,AIDS合并PCP患者普遍可見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計數下降,CD4+T淋巴細胞數<200個/mm3是發生PCP危險因素之一[10]。本研究中共135例(93.7%)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mm3,其中<50個/mm398例(68.0%),與文獻報道一致。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在AIDS晚期患者中普遍存在,本研究中發生率高達87.5%,其是評價機體營養狀況一項重要指標,李愛新等[11]研究表明低白蛋白血癥是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之一,故對此類患者加強營養對癥支持治療十分重要。PCP在CT上可表現為磨玻璃征、月牙征、鋪路石征、支氣管血管束長索條征、肺氣囊征、縱隔淋巴結腫大、纖維化、氣胸及胸腔積液等,其中以磨玻璃征最為常見[12]。本研究144例胸部螺旋CT表現與上述文獻報道類似。
目前用于治療PCP首選藥物為復方磺胺甲惡唑,該藥亦為預防性用藥首選,當AIDS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mm3,均應予以該藥進行預防性治療,以降低PCP發病率。該藥通過抑制PJ雙氫葉酸合成酶,干擾其葉酸代謝,進而對PJ起到殺滅作用。若因存在相關禁忌證,可選擇替代藥物,如卡泊芬凈、克林霉素等,聯合用藥療效優于單藥治療[13]。本研究中29例(20.1%)單藥復方磺胺甲惡唑治療,106例(73.6%)復方磺胺甲惡唑片聯合克林霉素治療,9例(8.6%)卡泊芬凈聯合克林霉素治療,總有效率為75.6%。若患者PaO2<70 mm Hg或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35 mm Hg時,無相關禁忌證,還應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有研究表明及時合理地使用糖皮質激素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4],本研究共59例(40.9%)患者使用了糖皮質激素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對于重癥PCP患者,除提倡及時使用激素外,亦應輔以機械通氣,可改善患者預后[13]。
綜上所述,為降低PCP病死率,關鍵在于早診斷及治療。其診斷是基于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多方面綜合判斷的,一旦確診PCP,除需積極進行病原學治療外,還應重視其他機會性感染的診治、營養對癥支持治療、激素的使用等方面,提倡綜合治療,方能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