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成
(廣東同江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佛山 528300)
顱內前循環動脈瘤是常見的顱腦腫瘤疾病,該病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其中以40~60歲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發生后,受高血壓、血管炎、動脈硬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常會引起動脈瘤破裂的問題,這樣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時的治療還使患者有很大的死亡概率[2]。針對顱內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目前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在顯微技術的發展下,疾病的治療效果提高且創傷降低,其中翼點入路是經典且常用的入路方式[3]。筆者結合實際工作論證翼點入路對疾病療效及預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的患者均經顱腦CT檢查確診為顱內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急性期[4]。②患者的發病時間均在3 d內,且患者也有良好手術指征。③在手術治療前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顱內感染疾病的患者。②嚴重腦血腫及休克的患者。③手術禁忌證患者。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如下:男48例,占38.71%,女76例,占61.29%;年齡47~70歲,平均(59.2±2.2)歲;術前Hun-Hess分級:Ⅰ級62例,Ⅱ級40例,Ⅲ級22例。
所有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實施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實施全身麻醉,依據瘤體位置選不同體位,在中線發際前緣做出翼點切口,切口需注意規避面神經額支、顳淺動脈前支。在顱骨鉆4個小孔,1孔接近額骨顴突顳線;1孔距中線2~3 cm,接近眶上緣;1孔在顳線邊緣;1孔在顴弓根接近顳骨鱗部。將孔擴開后徹底顯露顳葉前部、顳極,游離骨瓣,分離蝶骨嵴、硬膜,由淺至深借助尖骨咬骨鉗處理蝶骨嵴,讓蝶骨嵴同眶后壁平行。在顯微鏡的幫助下,環繞外側裂弧剪開硬腦膜,向前翻轉及懸吊硬膜,于外側裂周牽開并抬高額葉,解剖側裂池、頸動脈池、視交叉池,充分暴露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大腦前動脈及頸內動脈分叉及后交通動脈等,針對其中存在較大的腦組織張力及顱內壓較高的患者,可先用甘露醇進行快速脫水,仔細對載瘤動脈、瘤頸周邊蛛網膜進行游離,之后對動脈瘤進行充分游離并放置動脈瘤夾,確定瘤夾滿意后將棉花纖維纏繞在瘤頸的周邊,用罌粟堿棉片對載瘤動脈進行濕敷以預防血管痙攣發生。
在術后1 d、術后7 d及出院時刻均采取顱腦CT進行復查,在發現病情變化的時候需持續動態的復查。
1.3.1 治療效果 主要設計對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切口平均長度、術中平均出血量進行統計。
1.3.2 預后評價 ①預后情況判定: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表(Glasrow outcome scale,GOS)評估患者手術后3個月的預后情況,主要是術后患者存在輕度的缺陷,但是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提示為預后良好;出現輕度的殘疾,能夠獨立生活但是需要在支具及他人的協助下可正常進行工作為輕度殘疾;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為重度殘疾;存在較小反應,需要臥床但睡眠是可睜眼為植物生存。②在術前及術后3個月,均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值為0~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經功能越差;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評價患者生活能力,包括進食、洗澡、梳洗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行走、上下樓梯10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③統計兩組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組124例患者的手術指標上,手術用時為125~175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46.63±12.26)min;切口長度8~15 cm,平均切口長度為(11.26±1.62)cm;術中出血量89~226 ml,平均出血量(142.26±15.56)ml。
2.2.1 預后情況 124例經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患者均預后良好,良好率為96.77%(120/124);4例輕度殘疾,殘疾率為3.23%(4/124)。隨訪患者無重度殘疾、植物生存的預后發生,這提示所有患者的預后均良好。
2.2.2 NIHSS、ADL評分 術后隨訪結果顯示,在3個月后,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ADL評分均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患者NIHSS評分與ADL評分變化比較(分,
2.2.3 術后并發癥 術后隨訪結果顯示,患者中發生1例感染、2例腦血管痙攣、2例腦積水,總發生率為4.03%(5/124)。術后并發癥經相關處理后均消失,不影響生存質量。
顱內動脈瘤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好發于前循環系統,常見腫瘤類型包括后交通動脈瘤、前交通動脈瘤、大腦前動脈瘤、頸內動脈瘤等[5]。顱內動脈瘤發生后,隨著腫瘤病情的進展,常會出現瘤體破裂的情況,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因此一旦確診疾病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6-8]。
針對急性期的顱內前循環動脈瘤破裂這一疾病,多是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隨著醫療技術及微創理念的推廣,在具體的手術治療過程提倡采取顯微手術治療的方式,其中經翼點入路的顯微手術是應用較廣泛且效果滿意的方式[9]。采取經翼點入路的手術方式治療顱內前循環動脈瘤在顯露、夾閉操作上比較簡單,且醫療費用低及術后復發率低,并且對比其他切口方式,經翼點入路也可以最短的路徑到達鞍區,這即刻縮短手術時間[10]。Hsu等[11]的研究中指出,經翼點入路后在顯微鏡下操作可減少創傷,主要是可保證額葉自然垂落,減少額葉造成的牽拉損傷,且可避免損傷顱底神經與血管,保證手術安全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隨訪3個月的預后情況上,預后良好的占比達到96.77%,無重度殘疾及植物生存情況;隨訪術后3個月NIHSS與ADL評分均明顯較術前時刻改善,術后雖然出現并發癥,但是經相關處理后并發癥消失,這充分證實了這一手術方式的效果及預后滿意。
綜上所述,針對顱內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采取經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的方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較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