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原
(濰坊學院 山東濰坊 261061)
隨著社會發展,電子產品在我國已由原來的“奢侈品”逐步地演變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必備品。同樣,如今電子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已迅速普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步入大學校門的標配。因此,如何讓電子產品更好地服務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同時盡可能地減少電子產品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在21世紀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像打開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人們通過它們可以了解世界萬物或看見未曾去過的遠方。過去,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較為單一,往往依賴于到圖書館翻閱資料,或通過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等。這些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已不適合今天的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如今,大學生通過手機或電腦等電子產品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他們能夠利用上網查詢、電子郵件溝通等多種方式,迅速地獲取所需信息。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們就能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停課不停學”在家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疫情對學業的影響。
相比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電子產品十分重要的優勢就是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和效率高。特別是通過移動終端來查詢資料,更是十分便捷,學生可隨時隨地查詢信息,獲得校內外甚至國內外海量的學習資源。這種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打破了傳統學習方式的地域局限性。對于教師來說,他們也可借助電子產品從網絡上迅速搜尋研究資料。這有助于他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電子產品的迅猛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他們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利用即時通訊APP軟件隨時隨地與同學之間進行溝通交流。這與原來的書信相比是在溝通方式上的質的飛躍。這種電子產品帶來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之間變得不再陌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同時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和鍛煉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剛踏進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往往是第一次遠離父母而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缺少了父母的管理,在行為上就可能變得隨心所欲。如果沒有很好的自制力,他們就很有可能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心理。大學生通過電子產品提供的虛擬空間,如微信等平臺,擴大了交際圈和擁有了自我展現的空間,他們就利用這些電子產品參與到感興趣的事物中去。這樣使大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逐漸會變得沉迷于網絡,最終有可能荒廢學業。[1]
長時間使用手機或電腦等電子產品會增加眼部壓力,造成眼睛疲勞并導致視力下降。如今,我國大學生配戴近視眼鏡的比例越來越高,并且近年來呈現近視低齡化的趨勢,甚至很多中小學生都已戴上了近視眼鏡。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使用者短時間的眩暈,甚至暈厥而危及生命安全,曾有媒體報道過通宵熬夜玩電腦游戲造成猝死的悲劇。[2]
目前,有一個流行詞語叫“低頭族”,就是指對手機產生了依賴、不分時間和地點而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群體。“低頭族”如今在大學校園中同樣很常見,他們過度使用手機會對頸椎產生壓力,容易患上頸椎病等,從而影響健康。另外,人們在開車或走路時低頭看手機,也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對于剛邁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正是這種陌生,他們很容易遭受不法分子的詐騙而身陷囹圄,甚至毀掉自己的學業和斷送前程。例如,前段時間在大學校園里出現的一種“套路貸”“網絡貸”,就是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手頭資金短缺又想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心理,誘騙大學生通過網上套路進行高息貸款。結果,大學生借款后無力償還,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最終被不法分子一步步逼向絕境。因此,網絡詐騙陷阱是電子產品對當代大學生的一種負面影響。[3]
大學生應意識到電子產品在帶來快捷、便利、高效的同時,也會產生諸多困擾和負面效應,因此要理性地使用電子產品。大學生要認識到電子產品只是獲取信息的工具,網絡世界始終是虛擬的,生活中的壓力不能只在虛擬世界中去釋放,學生正確區分網絡世界和真實世界。大學生還應積極地培養興趣愛好,因為興趣愛好廣泛者很少會過度依賴電子產品,而會更多地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文娛活動、學習科研活動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自我提升與發展。[4]
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校園展板、宣傳畫等傳播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過度依賴電子產品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在校園內營造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良好氛圍。學校可邀請知名學者或專家開設如何使用電子產品的專題講座,引導學生正確和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學校還可對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生設立文明標兵獎,在學生群體中樹立榜樣,以引導更多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的學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