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剛
(常州市第五中學 江蘇常州 213000)
呂某某,女,17歲,成績中下,性格倔強,自尊心極強,逆反心理嚴重,且有手機癮,被發現多次帶手機進班。她在校期間學習行為習慣極差,不遵守課堂紀律,存在多次不交作業等情況。她周末喜歡和一些初中畢業讀職高的同學來往。其父母親常年分居,跟隨母親,只要她母親言語激烈一些,她就會離家出走。她由于個性強,經常情緒失控,多次頂撞任課教師,甚至發生沖突。
分析發現,呂同學的嚴重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她從小和母親生活,而她母親要工作養家,對她缺少教育,同時父愛的缺失對她也造成了很深影響。母親對她比較寵愛,造成她嚴重的“公主病”。據她母親講述,有時兩人吵架,呂同學會動手。筆者認為,支離破碎的家庭及過分溺愛是造成她現在這種極端情況的主要原因。她從小缺乏健康的成長環境,以至于長大后成為所謂的“差學生”。
她沒有明白高中生的標準是什么,作為一名高中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她自尊心極強,在她看來,任何說教就是和她作對,就會產生嚴重的抵觸心理。同時,她又非常自負,認為自己只要在考試前突擊,成績就能提上去,因此學習不踏實,進取心不強。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唾手可得?,F在的很多學生自制力不強,有嚴重的手機癮。呂同學經常在校園內公開用手機聽歌,在家里常常因為被母親勸阻玩手機而和母親大打出手。這些都造成極壞的影響。
由于從小和母親生活的原因,母親過于溺愛,而父親不在身邊,很難對她進行管教,導致她分不清是非曲直,價值觀出現問題。同時,自己內心的情感也無法得到正常傾訴。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對應采取了以下方法。
對于學生的教育,學校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來自家庭教育。筆者對呂同學進行了多次深入家訪。首先,由于呂同學個性極強,吃軟不吃硬,對教師存在敵對意識,因此,筆者沒有在她母親面前講她的缺點,而是告知她身上難能可貴的一些閃光點。這樣就可拉進和呂同學心理距離,增強她的自信心,打破她和教師敵對的心理防線。其次,筆者單獨向她母親詢問其在家中的表現,糾正其錯誤的教育觀念,與她共同商量對策,達成統一戰線。最后,筆者邀請她的父母親一起來學校參加晚自習“親子伴讀”活動,增進她和父母之間的感情。
由于呂同學情緒不穩定,她很可能會因為一件小事大發脾氣。比如,有一次,語文教師課上因為作業問題多說了她幾句,她直接跑出教室并把自己反鎖在廁所里面。對于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和她硬著來或者單純說教。因此,筆者對她進行冷處理,一段時間不去理她,讓她慢慢冷靜下來并且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等她情緒穩定時,我再去耐心和她進行交談,像朋友那樣談心。她不僅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向語文教師當面道歉。對此,筆者也在全班面前表揚她知錯能改,拉進了她和教師間的距離。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教師應該善于發現每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認可放大,對于缺點盡量縮小。
呂同學具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當她說想當班長時,筆者和她說“我非常樂意你積極參加班長競選”,最后她以高票數當選。在做班長的半學期中,她做事積極,很有主人翁精神。這些都是她的優點,筆者在班上經常表揚她。她的英語非常好,高一上學期期中、期末英語聯考都是年級前20名。筆者經常對她進行表揚,并且私下和她說“如果你的其他科目也能像英語這樣就好了”。此后,她的學習態度改變了很多,成績一直穩步向前。所以,對于呂同學這種因為家庭原因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不能采取常規手段,而要投其所好,需要讓她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認可的,進而再切入問題。對于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縮小缺點。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由于呂同學極好面子,如果聽聞自己的“負面新聞”,就會對她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因此,和其他同學聊天時,筆者會說呂同學做事認真負責,全是表揚的話語。學生之間會溝通交流。當她知曉筆者在其他同學面前都是說她正面的話時,她心里會覺得要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好班長”的稱號。
筆者經常會推薦一些名人成功的書籍給她,讓她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這樣不僅開闊了她的視野,也使她明白只有胸懷寬廣的人、能接受他人意見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好的評價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雖說呂同學學習和行為習慣差了些,但是對于喜歡的教師,她非常尊重。筆者和幾名任課教師商量好,對呂同學采取不同方面的正面評價。這樣有利于緩解她和任課教師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和她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談心的方式打破她的心理防線,進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按照上述方法,筆者進行了一學期的耐心輔導教育。她對教師的敵對心理沒有了,見面也會主動打招呼了。作為班長,她會積極組織班級各項工作,帶領班級在學校各項活動中嶄露頭角。由于各方面的出色表現,班級在上學期被評為校級優秀文明班級。在學習上,她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處于班級前列。在和同學的交往中,她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獲得班級學生的一致好評。后續家訪中,她母親告知她脾氣變好了,周末在家還會主動做家務。
這個案例給我們很多啟示。學生有問題很正常。教師不能“以暴制暴”,如果善于換種思路和方法去處理學生問題,采取“以柔克剛”的方法,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教師應該注重批評的藝術,從家庭、身心、個性等方面分析,打開學生的心扉,對癥下藥。
對待學生,教師不應該是“棍棒”教育,更多的時候需要“棒棒糖”。現如今的00后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處于養尊處優的家庭環境當中。他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信息,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早熟,期待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對于現在的高中生,“威逼”的方法已經過時,教師更應與他們平等溝通和交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在想什么,走進他們的心里,“軟硬兼施”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