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尉,張 虎
呃逆俗稱打嗝,古稱“噦”,是指氣逆上沖,出于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的病癥[1]。《黃帝內經》中只有“噦”的記載,并無呃逆之病名,《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云:“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其“噦”即指呃逆而言。腦卒中后呃逆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表現為呃逆聲短而頻發,連續不斷,不能自止,是迷走神經受刺激后興奮性增加導致膈肌痙攣引起的一種常見病癥;持續性呃逆可使腦血管疾病病人恢復時間延長,甚至加重原發病[2]。腦卒中病人出現頑固性呃逆時,應該及時控制,各種治療措施中,中醫針灸療法以其獨特的理論和實用優勢,以及簡、便、驗、廉的實踐效果而顯示出一定的臨床價值。本研究應用賀氏三通法[3]中的微通法聯合溫通法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給予單種口服藥物(如巴氯芬、氟桂利嗪和鹽酸異丙嗪)后仍呃逆不止或反復發作的腦卒中病人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42歲。所有病人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且經頭顱CT或顱腦核磁共振檢查以確診。排除病情危重、昏迷及不能配合的病人。
1.2 治療方法
1.2.1 選擇穴位 攢竹(雙)、膻中、中脘、內關(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
1.2.2 微通法 攢竹(雙)、膻中、中脘、內關(雙)應用賀氏三通法之微通法治療。攢竹穴在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平刺透魚腰穴0.5~1.0寸;膻中穴在前正中線,平第4肋間隙,沿胸骨柄向下平刺1.0~1.5寸;中脘穴在前正中線,肚臍上4寸,直刺0.5~1.0寸;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5~1.0寸。諸穴予平補平瀉手法快速捻轉,以出現酸脹或麻電感為度;10 min行針1次,行針3次后起針,每日1次。
1.2.3 溫通法 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應用賀氏三通法之溫通法治療。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各穴使用賀氏火針快速點刺,不留針,每日1次。
1.2.4 療程 5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2 d。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隨訪2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療好轉標準》[4]擬定。治愈:呃逆消失,治愈后2周無復發;有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或治愈后2周內偶有復發;無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32例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的病人,治愈16例(50.0%),有效12例(37.5%),無效4例(12.5%),總有效率為87.5%。無效病例中,2例病人于隨訪期內再次發作呃逆;1例病人因無法耐受火針,未能完成治療;1例病人因頑固性呃逆并發嚴重肺部感染,轉至呼吸科治療。
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其產生機制主要是由于各種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所導致。如果呃逆不止,常會加重病人飲食困難、精神萎靡和疲勞,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水電解質紊亂等。目前西醫治療頑固性呃逆主要是對癥治療,以解痙、鎮靜為主,常使用巴氯芬、氟桂利嗪、鹽酸氯丙嗪等藥物,但有時療效欠佳。
中醫學稱呃逆為“噦”,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呃逆》中提到“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靈樞·口問篇》有云:“谷入于胃,胃氣上注與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闡述了呃逆的主要發病機制是中焦有寒,與新入之谷氣相亂,凝聚不行,逆而上沖動膈所致。其病位在膈,病變的關鍵臟腑在胃。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多發生于正氣虧虛之人,胃在膈下,胃氣以降為順。因此,治療上應以和胃降逆為主。
本研究選用微通法聯合溫通法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對于證屬正虛有寒之“呃逆”療效明顯。其中,微通法通過刺激局部穴位并用手法進行微調,來恢復機體的自穩調節機制,達到調暢氣機、扶正祛邪的目的。溫通法之火針具有針和灸的雙重作用[3]。一方面針刺穴位,本身就有調整作用,同微通法;另一方面溫熱屬陽,陽為用,人體如果陽氣充盛,則陰寒之氣可以祛除,即火針有溫陽祛寒的作用。而人身之氣血喜溫而惡寒,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血氣遇寒則凝聚不通,借助火熱,得溫則流通。 在取穴上,攢竹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穴,是治療呃逆的經驗穴[5],能激發臟腑之氣,調整氣機,氣順則呃逆自止;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有寧心安神、理氣寬胸、和胃降逆止嘔等功效[6];中脘穴是腑之會穴,胃之募穴,可和胃降逆、寬胸利膈;膻中穴是人體宗氣會聚之所,故稱為氣會、氣海,既是八會穴之一,又屬心包之募穴,具有補上焦、寬胸膈、順氣通絡、調節全身陰經經氣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健運、合中、降逆之功尤為顯著;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之穴,為足三陰經(肝、脾、腎)之交會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之腧穴、原穴,可調理氣血。以毫針針刺攢竹、內關、中脘、膻中等穴可調暢氣機、扶正祛邪、和胃降逆;以火針點刺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可溫陽祛寒、和中降逆、調理氣血。諸穴合用、兩法協同可達到降逆止呃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