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
(唐山市灤南縣倴城鎮官寨完全小學 河北唐山 063500)
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在小學教育中雖然算不上是主要學科,但它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講授這門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為他們的成長道路鋪設最堅實的基礎。然而,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念都深深地植根于愛國精神和愛國情懷這一土壤之中。準確地說,整個社會主義素質教育的體系都是以愛國精神為重要基礎的。因此,教師在開展該學科的課堂教學時,應當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的滲透,推動學生對所處國家、所處社會的認知。筆者將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探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愛國情懷滲透的具體措施和意義。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紀相對較小,閱歷不夠豐富,對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會更低一些,對于國家、社會的認識也比較模糊。除此之外,他們大多數人一直在父母長輩的精心呵護下成長,已經適應了全家人圍著自己一個人轉的生活,難免會產生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從而缺乏一定的集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然而,由于年齡的限制,教師試圖用枯燥的理論來讓他們接受和理解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們從中產生家國認同感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低年級的教師應學會在課堂教學中從細微的切口入手,從學生感興趣并且可以理解的角度出發,在小的教學點中讓學生體會到愛國精神和情懷,初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意識。[1]
例如,在學習“我愛家鄉的山和水”這一課時,教師會通過提問學生“你們的家鄉在哪里”“你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來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初步建立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認同。然后,教師會再請個別學生面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麗風景和獨特的習俗風情。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會激發自己對家鄉的自豪之情。接著,教師再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同學的介紹進行總結性發言,并提問學生“大家的家鄉都很美,那我們都來自哪個國家”“我們的國家美嗎”,并向同學們展示和介紹祖國的壯麗河山和美麗景色。這樣,教師便以家鄉作為切入口,擴大到整個國家,從個人作為切入口,擴大到整個集體,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對祖國產生自豪感,對中國人的身份產生認同感,從而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意識。
教學對象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始終處于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在開展該學科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牢記自己的教學對象為低年級的學生,抓住教學對象的特點,更多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新媒體手段作為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枯燥與局限,極大程度地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那么,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借助新媒體等教學手段開展更加直觀的教學,通過播放有關的視頻音頻,讓學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國家民族的變化與強大之處,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2]
例如,在開展“歡歡喜喜過國慶”這堂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國慶節的由來作為切入,準備一個關于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變化與成就的視頻,簡單地帶學生了解中國近代的歷史。教師可以在視頻中重點介紹一下近年來中國的突破與進步,并多出現一些如神州五號的發射、首顆核彈爆炸等對學生感觀刺激較強的畫面。通過過去的落后和現在的繁榮景象產生的鮮明對比,教師可以讓學生真切地了解到祖國的飛速成長與發展,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昌盛,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也是千差萬別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適當地開展合作教學,運用小組討論與活動的方式,就能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促進學生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3]
例如,在學習“可親可敬的家鄉人”這一節的內容時,在講解完學生家鄉值得敬佩的偉人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究為祖國做出偉大貢獻的人物。在進行拓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班級中的同學以六人一組分為若干小組,通過小組內成員集體查找資料和討論,共同選出一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偉人。然后,小組成員通過演講或者表演等方式來展示所要介紹的偉人的偉大事跡。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小組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之,愛國情懷的滲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是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F代素質教育所培養出的新時代人才應當具有高度的愛國情懷。教師應當從最開始就將這個問題置于重要位置,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將愛國主義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心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