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麗
(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倴城鎮官寨完全小學 河北唐山 063500)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求各學科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及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信息技術因其明顯的視聽功能,能夠將教學重點及難點進行高度概括,以生動、直觀且富于趣味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快速、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同時,借助微課等多媒體課件,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從網絡中補充相關知識點,以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其語文素養,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1]
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便于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呈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的增強,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同時,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與學生展開教學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學內容,在探究中形成自我學習認知。這將有助于學生語文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斷優化其語言表達能力。這一能力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非常重要。
基于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他們對于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事物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對那部分超出學生理解認知能力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解析、生動呈現,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促使學生實現優質閱讀。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山行》一詩的教學中,詩句中“斜”“坐”的發音、意義都與現代意義有明顯的不同,這就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可在微課設計中體現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一是要求學生從網絡上搜索本詩的朗誦視頻,還有詩中所描寫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在直觀的教學情境中順利理解全詩內容;二是要求學生借助課件進行跟讀,在清雅優美的古琴曲聲中,學生邊聆聽邊朗讀,深刻體會全詩所描繪的如詩美景及蘊含的情緒基調;三是要求學生背誦全詩。基于這種反復的誦讀,學生便能體會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以及奮發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課堂閱讀教學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教學資源進行拓展、傳播與共享。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撰者選錄了大量不同題材的名篇佳作,由于作者在創作中都會傳達一定的主題思想,而小學生對這部分抽象復雜的內容不易理解。另外,教師受課堂時間所限,難以全面、深入展開所有內容的教學。然而,借助制作微課視頻,教師就可以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學習效率。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閱讀教學中,全文對西沙群島美麗風光及豐富資源進行了生動詳盡的描寫,教師可在課前從網絡中查找相關視頻,以輔助課堂教學。視頻內容包羅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美麗風光、民俗文化等內容,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全文內涵。[2]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完成對基礎知識的講授,更需要關注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并在優化學生思維的過程中增強其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可借助微課輔助教學,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微課設計時圍繞秋天的雨,尋找秋雨自然科學知識、特點、對農作物的影響、雨景描寫等相關視頻,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感知秋雨,并各寫一篇短文,訓練學生的分析、觀察、表達能力,從而在語言運用、寫景狀物、情感表達等各方面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為其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及觀察思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有益探索。為進一步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的專業能力,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以便更深入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