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中心小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讀書可以明志,讀書可以強國”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思想,閱讀也是一種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舉措。同樣,閱讀也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其中,小學語文閱讀更是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邏輯能力、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簡單的書本知識,還包含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新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更能把閱讀的功效發揮到最優,讓學生毫無阻力地探索未知世界,在知識的海洋中尋覓自我、豐富內心世界。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信息技術的課堂運用已經成為必然。新技術為課堂教學補充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形式新穎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搜索語文閱讀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有效解決了教學資料貧乏、教學模式單調的難題。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活躍閱讀教學課堂。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的閱讀,局限在紙質的閱讀。對于小學生而言,抽象的文字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太多深刻的記憶,難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征,帶有特殊性的閱讀方式反而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的歌詞。在教學的時候,我選擇了播放歌曲。當那耳熟能詳的音樂聲響起,很多學生都能跟著哼唱出來。學生對唱歌有了興趣,同樣對歌詞就有了學習的渴望,之后的背誦也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西湖》,是一篇散文,描繪了西湖不同時間段的景色之美,文字優美,辭藻華麗。但是,這也導致了學生理解的障礙。中年級段的學生由于所處環境的局限性,并沒有多少人能夠身臨其境,他們對“煙波浩渺”“十里長堤”等詞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于是,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了西湖的視頻。隨著視頻的播放,學生用眼睛來了一場旅行,這樣也加深了他們的印象,在腦海中形成了大概的方位圖,同樣使得背誦課文變得輕松起來。
教師基于傳統紙質教材,在課堂上融入學生感興趣的音視頻資源,使得課堂更生動,學生理解更深刻,這無疑是師生的雙贏。閱讀課堂形式的多元轉變,教師可以輕松解釋原本抽象的概念、現象,學生可以明了理解課內觀點,雙方都由此留出更多空間、時間放在更深入的思考、探究中。
現代研究表明,音樂對人類情感有別樣的引導作用。一方面,音樂能夠陶冶情操,營造氣氛;另一方面,音樂的熏陶讓人類大腦更簡單地領悟、體驗。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渲染學習氛圍,通過簡單的信息技術運用,就為學生營造緊貼文本的情境,幫助學生感悟文本的感情,引導他們走進作者的世界。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一路花香》,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破陶罐和挑水工之間的故事。文章很好理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只是把它當一個故事在看,甚至在讀對話的環節中發出了笑聲。但是,這篇課文旨在鼓舞那些沒有信心的學生,告訴他們哪怕是有破裂的痕跡,處理得當依然可以做出很大的貢獻。這個感情升華,學生只通過讀是很難達到的。于是,我借助了音樂來教學。我將從網絡上搜索到的低沉舒緩的音樂,結合破水罐由于自己的殘破而沮喪,到因為自己的殘破卻澆灌出一路鮮花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同時,我也在一旁進行了動人的講解,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整個展示完后,學生的眼睛全都濕潤了。學生被破水罐的自責、挑水工的善意深深感動。這一教學環節中,音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輕松走進了作者的情感世界,領悟到了文字背后的真摯情感。
小學課文除了風景散文,還有人物事跡,很多人物事跡都有相應的影視作品,同樣的還包括神話傳說。這類文章里面蘊含了一些事件的發生。僅僅憑借課文中的寥寥數語和簡單的插圖,學生并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發揮想象,也不太有利于他們把握文本情感。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重現課文情節,使學生及時回憶,在加深印象的同時進一步理解課文,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大禹治水》以及之后的《哪吒鬧海》等神話故事,都有很好的動畫作品,可以讓學生親自體會文中人物的艱辛和勇敢。同樣,人物傳記《孔繁森》《永遠的白衣戰士》,歷史故事《三顧茅廬》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從影視作品中去了解他們不太熟悉的事物。如孔繁森獻血供孩子讀書,劉備在烈日下靜候一個時辰等等日常遇不到的情節,都會在影視作品中清楚地反映出來。這些直觀的影像,讓學生在短短幾分鐘內就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十分恰當地填補了日常生活的空白,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形式感受書中人物的生活日常,使原本教師的“千言萬語”化作學生的輕嘆感悟。
信息技術除了使得閱讀形式多樣化外,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尚淺,生活體驗不足,這使得他們對于抽象的文字難以理解,而對于具象的圖片、音頻、視頻更有興趣。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對課文內容進行加工,那么定然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更上一層樓。以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春夏秋冬》為例。剛進入校園的學生不理解什么是“秋霜”,這時,教師完全可以插入形象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理解。因此,現代信息技術的妙用,首先就體現在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的激發上。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時期,學生普遍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講解《彩虹》一文時,教師憑借自身的閱讀經驗很快就可以理解二、三、四自然段相同結構下不同的情感寄托。而這對于學生來說,卻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時,教師可以運用PPT把相似的句子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去觀察、去體會。這樣,理解的過程就順理成章了,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才會嘗試創造出相似的文段,描繪出各自心中不一樣的“彩虹”。
語文書為小學生呈現的是靜態的文本。然而,語文教師更應該做的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模式實現資源的動靜結合,以及文本的內外兼修,幫助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深挖課文文本形式背后的規律,學會并實踐作者的行文方式。
在《我要的是葫蘆》中,學生通過自讀、朗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很容易就掌握了基礎知識、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課文改編成有教育意義的漫畫,讓學生更有興趣深入理解課文,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同時,學生還可以學會以漫畫的動態形式再現課文,讓課文深入人心,實現學以致用。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一種跨學科的探索和實踐。[1-4]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對當前的課堂閱讀教學進行一定的補充,使閱讀理解的形式更多元化,還可以通過音樂創設情境、升華情感,同時再現課文情境、豐富學生想象。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進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潛力和實踐精神。本文針對在教學實踐當中遇到的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做了簡單的闡述,但并不否認傳統閱讀教學手段的自身優勢。筆者希望能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使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課堂更加豐富,從而實現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