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斌
(甘肅省迭部縣高級中學 甘肅迭部 747400)
本著從民族地區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在文言詩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在熟讀、背誦和“讀書有惟”這三點上下功夫。要熟讀一篇文言文,一般要經過正音,突破難句,理解文意三個階段。正音階段:在一篇文言文中,往往有許多生字和生詞,有些可以通過對照課文注釋或查閱古漢語字典注音,但有些字的古今讀音差別很大,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讀準。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抓住以下四個方面來注音。
1.生僻字注音。如“一脟(luan)肉”“訇(hong)然中開”“昭王薨(hong)”“臣請就湯鑊(huo)”。
2.古義舊讀字注音。如“噌吃者,周景王之無射(yi)也”“荊軻奉樊于(wu)期頭函”“侍醫夏無且(ju)以其奉藥囊擊軻”“既至匈奴,置幣遺單(chan)于”,這些人名、器物名、姓氏等因為專有,有固定性,所以要保留其古音。
3.異讀字注音。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j i)來見項王”(“騎”作名詞,讀“ji”,以一人一馬為單位,與現在讀“qi”作動詞有別),“超乘(cheng)者三百乘(sheng)”(此句中,“乘”字讀音不同,前一個讀“cheng”,動詞,登;后一個讀“sheng”,量詞,輛),“(劉)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也。”(“惡”讀wu,動詞,討厭不喜歡。此處引申為:“嫉妒”,與一般讀e作形容詞有別),對這些字仍應依照舊讀,以便區別詞性和詞義。
4.通假破讀字注音,如“五萬兵難卒(cu)合”(“卒”是“猝”的借字,依“猝”的本字讀作“cu”),“河曲智叟亡(wu)以應”(“亡”通“無”),“至莫(mu)夜月明”(“莫”是“暮”的本字,讀“mu”)。
三國時董遇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xian)。”(見《三國志·王肅傳》注引《魏略》)。杜甫之所以有“詩圣”之稱,與他“讀書破萬卷”是分不開的。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師韓愈在自述其成功之道時說:他“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已故語言學家西北師范大學彭鐸教授也強調:“文章要讀,詩要吟,讀書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我們都很熟悉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盡管他是研究數學的,但他對語言也有很深的造詣,他能把《唐詩三百首》全部背誦下來,而且還寫出許多好的古體詩詞。從先輩們的言行教誨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讀、誦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教師要在學生熟讀文章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抓背誦教學。在學習上固然沒有捷徑可走,但是仍然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可言。若沒有得當的方法,即使付出大量的苦功也收效甚微。相反,有較為可行的方法作指導,然后付諸實踐,則會事半功倍。為幫助學生較快地熟讀成誦,我每次把要背的文章按照主旨、結構層次梳理成提綱列在黑板上,讓學生順著提綱逐一背誦,并添加詞句,逐句、逐段到整篇,既各個擊破又連綴成篇。例如,背誦《勸學》時,我先講清字詞句,再尋找脈絡,研討章法,以便使字詞有所歸宿,句式有所寄托,明確本文借比喻論述學習的道理,勸人努力學習,然后理出段落層次。
如《琵琶行》并序、《阿房宮賦》、《師說》、《六國論》等古詩文,我均按照這種方法去指導學生背誦。學生也反映,以前在老師強迫下反復讀,結果硬背會了,但過上幾天后就回生、遺忘了,不是記不起開頭,便是先后脫節。而采用列提綱方法,學生不僅能背得快,還記得牢。這種編提綱的背誦方法,是我結合課文的講讀分析,弄懂生字、生詞、難句,到段落、篇章,遵循作者的思路研討文章的結構層次、立意主旨,弄清如何開頭、結尾以及與主體段的銜接過渡等情況下進行的。我根據自己以往的學習體會和背誦練習的實踐,總結出背誦文言詩文的二十八字口訣:“讀一遍,順三遍,把生字生詞先嚼爛,先記句子再記段,依照意思去牽線”。
為了鞏固背誦的效果,我組織學生及時進行默寫練習和作文練習。常言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兩種練習,有利于鞏固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運用能力。我所教的高中五屆畢業生里,絕大數學生對布置背誦的名篇都能熟練背誦,不但對默寫類型的試題毫無懼怕心理,回答完整,而且在寫作文時能恰當地引用有關詩文里的警句,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針對少數學生不刻苦學習,“難”字當頭,我出了一道題為《說持之以恒》的作文。有些學生能聯系實際論述持之以恒的效果,又能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的文章里引用《勸學》里的語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使文章說理透徹。大多數學生都能學以致用,既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寫作能力。
在文言詩文教學中,為了加強讀誦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筆者還必須提倡語文教師的課堂背誦。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到,正如人們常說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我一邊背,一邊講。例如,在要求學生背誦《涉江》一詩時,我先背第一段:“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然后讓學生背其它幾段,“乘舲船余上沅兮……”大家都齊聲來背,而且還感情充沛、富有情韻地背。正因為有教師的示范作用,學生大都養成了背誦的好習慣,很樂于同我一起背課文,因而許多名篇就背得滾瓜爛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