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祥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鎮趙堡小學 甘肅平涼 744000)
科學實驗作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實驗素養的提升有重要意義,科學的引導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并不理想,受到學生素養參差不齊、教師一味引導忽視學生自主操作、學生參與到不高等因素的影響,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亟待提升。基于此,筆者結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際分析,從以下幾方面分析,談一談關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小學教學階段,興趣對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教學效果也隨之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借助提問的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一問一答中消除學生對實驗的錯誤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準備好清水、醋、洗潔精、食用油等,并分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先觀察。然后,教師開始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洗潔精可溶于水嗎?其他的物質呢?學生先討論,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到實驗過程中。這樣更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互動階段,學生先猜想,再實踐,得出液體的溶解現象。在這期間,不管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教師都盡量以賞識的態度引導,隨著學生的參與,他們就會慢慢朝著正確的方向積累知識。在互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也在這一階段得到顯著提升。[1]
很多學校中實驗器材的配備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方面實驗器材需要大量的經費,另一方面實驗器材也需要空間儲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可以鼓勵學生一起自制實驗器材,教學教具,通過這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教師制作教具。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制作一些教具,改善實驗的步驟,以完成實驗教學的需求。例如,在講解雨天中的布料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小型噴霧器,這樣會比原有器材更好,更利于達到教學效果。
第二,學生自制實驗器材。在學完過程之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制作一些實驗器材,這樣可以在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的內化和科學素養的提升。站在實驗的實用性標準分析,學生學習的就是實驗的精神,掌握一些實驗的方法,并在實驗中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思考,制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一方面有助于學生 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落實實驗器材的來處,可謂一舉多得。
小學科學實驗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將學生集中起來,讓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共同探索知識的深入內涵,了解小組合作的優勢。教師通過結合學生優勢、基礎和性格等劃分不同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實驗,在實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達到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磁鐵能吸住什么物體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小組合作引導,通過展示材料,交流猜測結果,分組實驗驗證結果,匯報交流的過程,讓小組成員參與到互動當中。在這個過程中,全班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每一名學生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務,與同學一同協作完成實驗。小組成員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學習,去糙取精,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實驗的各個環節。此外,科學實驗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學生個體的動手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不足,因此在小組中學生可以實現相互監督,相互配合,改變這一不良現狀,從而提高實驗引導的效率。
小組合作探究之后,教師有必要綜合學生的表現和實驗的結果分析,找出不良的影響因素交易調整,發現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或者小組,加以表彰。教師通過科學引導,鼓勵學生結合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針對性地提出實驗建議,實現個性化引導,提高學生個體的素養,繼而全面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2]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現階段,做好教學引導、促進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學生科學素養養成的關鍵,可以為今后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目標仔細分析,科學運用不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實驗,在互動中產生興趣,在器材準備中調動積極性,在小組合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不斷引導,并結合效果加以反思,可以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