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岳
(浙江省義烏市藝術學校 浙江金華 322000)
傳統文化是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文明演進而匯集成的一種能夠反映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部分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很多學生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非常薄弱。因此,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加深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和學習越來越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越來越發現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課堂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包含著很多哲理及思想,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和各個時代不同先進中國人的取舍,所保留下來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具有高價值的,很值得當代學生去繼承、學習。中小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新一代人才,通過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能促進整個人身心底蘊的發展。中小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上,這需要教師加大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力度。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遵循音樂教學的自身規律,學生發展的身心特點,符合時代背景之下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進行不同側重的音樂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夠帶著興趣主動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1]。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十分莊嚴且背后蘊藏著濃厚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從網絡上尋找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音樂內容,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愿意學習并有途徑進行學習。通過這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在課堂中的滲透,加深學生對它們的理解和把握,促進學生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促進學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很多中小學生在之前并沒有系統地接受過音樂教學,因而,機械式的教學會讓學生感到吃力,并喪失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教給學生音樂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哲理。讓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時,能夠由內而外地生成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教師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課堂小活動,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真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加深理解,培養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講授《春曉》時,教師可以將這堂課的講授和課堂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通過課前分組,先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再為每組同學提供三角鐵樂器。教師講授完相關音樂知識后,讓每組學生用三角鐵為《春曉》伴奏。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能夠感受演奏中國傳統樂器的魅力。教師將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在中小學課堂之上。眾所周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書本上的內容往往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師在進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講授時局限于課本內容,很容易讓學生學藝不精,學的不深。因此,教師在進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設計時要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通過尋找網上海量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促進學生對這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2]。
例如,講授《快樂的羅嗦》時,由于課本上關于這部分的內容十分的少,教師如果只教授課本內容,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該項音樂知識理解不全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可提前在互聯網上尋找有關這一方面的微課或紀錄片,然后在課堂開始時先向學生進行展示,通過觀看視頻,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教師接下來教學的開展。將互聯網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授相結合,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和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經過上千年的積累而孕育出來的集中反映我國民族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世世代代中華民族所繼承和發揚的傳統優良文化。中小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和人文素養在教學中十分重要。因此,音樂教師要注重讓學生繼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并使學生在學習這一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