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平實驗小學南艷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0)
詩歌歷經唐詩、宋詞、元曲,近現代格律新詩幾千年的發展,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它以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鮮明的節奏、充沛的情感,來表現社會各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基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中,小學古詩篇目由曾經的55首增加到124首,增幅高達80%。編入教材的古詩,體裁多樣,畫面明麗,意境優美,情感動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欣賞詩、畫、境、情,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和感受[1]。
詩歌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體會詩句的平仄韻律美。
例如,學習王昌齡的《從軍行》時,我們要用鮮明的節奏停頓、鏗鏘有力的聲調,讀出西北邊陲的開闊風光和戍邊將士的孤寂艱苦,更要讀出他們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可通過個人讀、合作讀、比賽讀等多種誦讀形式,反復體會詩的韻律美。
學生學習古詩時,教師應該根據學情和學習習慣提供多種學習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所以,除了誦讀,我們還可以將“詩”變成“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記憶。備受兒童喜愛的《新學堂歌》,便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根據優秀古詩改編的兒歌集,孩子在優游的唱歌中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培養樂感。
除了《新學堂歌》,還有由央視制作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永流傳》。該節目邀請明星或音樂家,融合現代審美理念和接受方式,用“和詩以歌”的形式把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從流傳走向流行,帶領觀眾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
因此,將吟唱融入古詩教學,或跟唱,或即興創作,能更真切地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提高其古詩審美能力。
文字是一種比較抽象的符號,圖畫比文字更直觀,更符合兒童形象性思維的特點,更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小學教材中的古詩大都配有色彩明麗的插圖,通過對插圖的觀察,能夠了解一些詩句所描繪的景、物、人、境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插圖放大,或補充相關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讓學生在觀察中欣賞詩歌描繪的畫面美和意境美[2]。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巍峨青山和竹林茅屋,無法讓學生感受明月照松、清泉流淌、浣女歸來、舟下蓮動的動態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補充一些動態圖片、視頻,引導學生將圖片、視頻和詩句結合。通過教師詩意的講解,讓學生感受山雨初霽后的秋涼,皓月當空的靜謐,山泉流瀉的明凈,浣女歸來的笑語,漁舟飄蕩的蓮動。一幅幅世外桃源般優美的畫卷,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這種純潔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官場污濁生活的厭倦。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除了利用現有的插圖外,我們還可以將詩句描繪的畫面畫出來。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個環節——康震老師主導的“圖片線索題”。康老師在節目現場根據詩意作畫,將詩意繪成一幅丹青,將觀眾拉入他所營造的詩境中,隨著他的一筆一劃猜詩句。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多鼓勵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將詩句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教材中可入畫的詩句俯拾即是,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詩、畫的結合能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直觀畫面,將模糊的、無邊際的思維想象定格成可見的人、物、景,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審美能力,更是符合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角色換位,穿越成詩人,將詩句聯想而來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這種角色的融入互換,能更真實地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情感,還可以鍛煉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真實的寫作能力”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其中比較典型的創作方式就是文包詩[3]。
“文包詩”是一種由“詩”演化而來的“文”,它是根據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詩”“文”共融的文章。
這種創作不僅要求筆者對古詩的內容、意境、情感、創作背景和過程等有詳細的了解,還要注意“文”與“詩”的對照,語言的通俗易懂、故事的生動有趣。
文包詩的創作可引用全詩,如根據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作而成的《黃鶴樓送別》;也可引用名句,只寫場景,如根據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的《明月幾時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古詩以其精練優美的語言將學生領入詩情畫意的精神世界。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古詩學習的基礎和興趣,改進教學方式,運用“讀、唱、畫、寫”等方法,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意境、情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古詩審美情趣,提高其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