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霞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同位素》編輯部,北京 102413)
中國核學會是核領域國家一級學會,涵蓋核科學領域各個學科,有21個二級學科和23個專業分會[1]。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核科學技術從業人員較多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核大國[2-3],從業人員除了在核科學技術領域13種期刊上發表外,優質論文還在國外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發表。
中國科研人員眾多,既是名副其實的科技研究大國,也是一個科技期刊大國。但中國科技期刊整體實力落后于國際上的發達國家,與科技大國的地位不匹配,同時獲取科研資源的渠道被愛斯維爾(Elsevier)和斯普林格(Springer)等幾大國際科技出版巨頭所壟斷,中國的核科技期刊系列又屬于小系列期刊,在面臨優質稿源外流的情況下,還要和大學科的期刊爭數據庫的收錄,越發顯得優勢不足。因此,核科技系列的期刊更加需要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在出版變革期爭得先機,擴大期刊影響。
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署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了“OSID開放科學計劃”,通過在論文中添加二維碼的方式,打通了紙媒與移動媒體的壁壘,不但通過上傳音頻、視頻、實驗數據、證明材料等豐富了論文的內容,而且還建立了作者與讀者、審稿專家的連接。此計劃是公益性項目,在目前國內學術期刊編輯部人力、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是一種非常適合學術期刊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方式[4]。
核科技期刊擔負著傳播學術成果、開展學術交流、推動學術創新的重要作用。由于核科學技術的專業限制,受國家政策導向影響明顯,載文量一直處于科技期刊的下游(自引載文被引分析),期刊評價指標不高,在國際重要數據庫中收錄的(如EI)只有少數幾種期刊(自引文章)。核科技期刊必須承擔起宣傳核科學科研成果,推動核科學又快又好發展的使命。
“OSID開放科學計劃”的公益性質決定了其免費為期刊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借助SAYS(Scientist atYour System)系統工具,以DLC(Downloadable Content)即“追加內容下載包”提供內容服務。出版單位以DLC形式為讀者提供內容資源與服務,通過二維碼的形式為入口,給期刊的每篇論文標注OSID(Open ScienceIdentity),即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讀者可以掃描二維碼直接獲取單篇論文的媒體主頁,幫助編輯、作者搭建起類似于Facebook的真實個體主頁面,目前的主頁界面包括:論文全文、作者語音、作者問答、學術圈、開放內容、宣傳訂購5項標準服務。在單篇論文的主頁上,作者可以上傳語音介紹,保留誠信的聲明和擔保,介紹論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相關研究者的貢獻,使枯燥的文字表述變得更容易接受,而不是簡單地將紙媒搬到互聯網;讀者可以直接與作者溝通交流,反饋讀后問題,大大提高了傳播效果,尤其是對于高精尖的核科技,更利于其廣泛普及。
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原子能院)作者發文情況為例,在Web of Science上檢索原子能院為第一單位的發文量,與知網上的發文量對比,設定Web of Science搜索條件為:年份=2013—2017,文獻類型=Article,機構=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Web of Science收錄第一作者為原子能院的文章為265篇,來自178位作者,總被引474次,篇均被引1.7次。在知網中搜索第一作者為原子能院,發文時間在2013—2017年度,得到1665篇文章,總被引852次,篇均被引0.5次。結果可見,優秀稿件存在流失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科研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國際著名檢索系統能提供更好的展示平臺,這是作者選擇投國外期刊的重要原因。
開放科學計劃,不僅能實現論文的增值出版,而且由于讀者和作者可以直接溝通,促進了學術圈的形成,行業內的學者可以更便捷地交流,對于國內有顯著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更是“如虎添翼”,一定程度上擺脫出版平臺的限制,將更有效地促進科技交流合作,甚至可吸引國外優秀稿源。
學術期刊目前的新媒體傳播主要形式見圖1[5]。數字化背景下,“互聯網+”時代,在很多新技術推動下科技期刊被動轉型,實際上,缺乏來自編輯主動進行的創新融合發展。長期以來,轉型的主體都是技術推動,而非主觀,轉型的主體地位長期缺失核心內容和核心人物——編輯。而自主傳播能有效發揮編輯的創新能力。核科技類期刊數量少,屬于小學科,多數由學會主辦,科研院所承辦,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暫時不符合市場化運營的條件,缺乏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支持以及專業的技術人才儲備。目前,新媒體融合發展僅限于網站和部分微信公眾號等投入不大的項目。
“OSID開放科學計劃”,目前是免費提供的互聯網平臺,建立自有公共知識資源庫,促進開放科學出版和學術成果公共利益最大化實現,助推期刊融合輕量化轉型,促進打造一批學術質量高、社會效益顯著、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品牌期刊,探索期刊出版融合發展新路徑[6-7]。

圖1 會刊學術傳播方陣
開放科學計劃有利于技術類期刊更好地與讀者溝通,是產學研結合的有效紐帶。技術類的期刊應充分發揮社會傳媒的作用,一方面連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尋獲最新實用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與企業生產實踐,圍繞行業生產技術關鍵,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行全面全程服務,增強刊物整體功能。開放科學計劃為“研究者”和“使用者”搭建了一個平臺,其中的視頻、語音內容中,可以提供豐富的細節,包括一些工藝實際操作的技巧和問題,如果讀者是企業職工,則可以與作者直接聯系合作,促進實現成果轉化。
學術期刊的文章一般需要經過三審,即兩位同行評議為外審,主編進行最終定稿為終審。在終審之前的環節里,作者校樣階段最為合適讓作者提供OSID的相關上傳內容。本刊是在作者校樣之前就在OSID平臺上上傳了作者的文章題名和作者信息,作者只需要在收到編輯部通知后登陸OSID平臺,或通過掃描二維碼,自助上傳相關研究內容即可。這樣,由于看校樣在終審的流程之后,可以避免終審退稿的干擾,并且同時在出版前就上傳完成內容,保證出版效果最大化。
本刊加入OSID開放科學計劃后,在期刊官網上傳了通知消息,并以本刊OSID文章為例,在微信公眾號中推廣介紹上傳資料的方法和展示效果,擴大影響,培養讀者和作者,促進雙方有效溝通。作者在未了解OSID之前,上傳資料不積極,經過編輯部的宣傳,使作者了解了該計劃對于論文的積極作用,以及對科研交流的促進作用后,紛紛踴躍提供材料,顯現了良好的效果,部分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了有效的溝通。
新媒體融合發展可以加大核科技期刊傳播力度,進而提升核科技期刊影響力,匹配未來核強國地位,OSID開放科學計劃作為一種有利的媒體形式,在核科技期刊的傳播、稿源、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均有促進作用,相信未來會發展得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