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2017年10月,發源于浙江嘉興桐鄉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基層社會治理樣本。
據了解,從2013年開始,桐鄉以立足建設基礎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眾更滿意的平安桐鄉,在全國率先開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層治理探索實踐。經過多年努力,桐鄉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示范縣。三治信農貸、新居民“三治融合”等工作多次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肯定;桐鄉的萬人成訟率、刑事警情發案數等指標持續降低。
此外,“三治融合”已發展為浙江省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品牌,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髓、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發展方向。
“加強黨的領導,既是把牢‘三治融合正確方向的客觀需要,也是保障基層治理穩定有效的根本要求。只有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才能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成治理優勢,才能確保“三治融合”不流于形式。”桐鄉市委書記盛勇軍表示,在從“事”到“制”和“治”的實踐中努力深化理論探索,以理論指導實踐的深化,桐鄉有了一些新的啟示和體會
“三治融合”的核心在于激發自治活力
政力有限而民力無窮,三治成效好不好,關鍵看自治活力大不大,法治和德治的作用,都集中反映于自治的成效之中。
盛勇軍介紹,要充分激發自治活力,三個要素不可或缺。
一是主體培育。三治參與面越廣、主體越強、合力就越大。社區、社工、社會組織是三治主體中最具專業素養的社會力量。目前,全市有持證社工2200余人,注冊登記及備案社會組織3300余家,涌現出“椿熙堂”“凡星”“紅楊一家”等一批品牌化社會組織,讓“三社”成為社會力量參與自治的骨干。
二是載體創新。三治理念是“道”,三治載體就是“器”,載體創新是讓理論活力轉化為實踐活力的重要通道。在用活用好“一約兩會三團”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人群,結合各自實際,創設了一批靈活管用的自治載體。如梧桐街道將村規民約拓展延伸為小區公約、樓道公約、市場公約、企業公約等多種形式,創新了“美麗有約”載體,形成了“定、亮、履、評”的自治閉環;還有“桐馨”婦女議事會制度,覆蓋人群已超萬人,反饋事項的整改提升率超過95%,扎扎實實解決了一批基層治理的現實問題。
三是文化認同。增強市民對城市歸屬感、對社區的認同感,可以較好地喚起主人翁意識,激發群眾參與自治的熱情。在實踐中,桐鄉非常注重新時代鄰里文化的打造,開展了系列睦鄰文化創建活動,并在村社、工廠、市場等各領域建立了“幫幫團”“服務隊”,弘揚與人為善、守望相助的家園文化。通過形成“我自愛桐鄉”的心理共鳴,促使更多人“管好小家、服務大家”,促進了群眾對“三治融合”的認同支持和主動參與。
源頭治理是基層法治的重中之重
“被實踐反復證明有效、管用的中國特色治理經驗就是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盛勇軍表示,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應該作為基層法治的重中之重、“三治融合”的重要使命。其中突出警源、訴源、訪源的“三源”治理尤為重要。
警源治理重在“織網”“拔釘”。從警情源頭遏制治安、刑事案件,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平安穩定大局。在實踐中,桐鄉重點織密了三張網,以“聯動處置網”推動由公安單打獨斗到鄉鎮、部門全員作戰的轉變;以“排查化解網”深化了警民協作和線索掌控;以“風險防范網”做實了預警監測。
訴源治理重在調解優先。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營造和諧氛圍。桐鄉突出訴調銜接,打造了市鎮兩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訴前調”案件分流占比近80%;推動調解下沉,“法官駐鎮聯村、人民調解駐庭”雙向派駐制度實現鎮(街道)全覆蓋;注重專業精準,培育行業性調解組織48個,高效應對醫患、勞動、交通事故、物業等各領域糾紛。今年桐鄉的民商案件收案數同比下降了20%以上。
訪源治理重在主動靠前。聚焦減存量、控增量,把信訪工作的重心從事后處置轉移到事前預防上來,努力把信訪事件化解在萌芽狀態。桐鄉積極建設“無信訪積案”市,打造“信訪代辦”服務體系,市級服務中心、鎮(街道)服務站、村(社區)服務點全面運轉,有力推動了“開門搞信訪”。
“讓有德者有所得”是“三治融合”的重要動力
德治作為“三治融合”的重要一環,既需要潤物無聲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持久可靠的動力支撐。動力在相當程度上來自于外部激勵。
“實踐證明,給予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形成‘讓有德者有所得的激勵機制,對‘三治融合的持續深化非常必要。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必須重視抓好‘三個化。” 盛勇軍說.
評判機制量化。將對有德者的定性評價轉化為更具操作性的量化賦分,可以為激勵措施的精準投放提供依據。桐鄉近年創新推出的“三治積分”,就是將道德量化的有效舉措。
激勵機制物化。讓“無形之德”轉化為“有形之得”是道德量化結果的最直觀運用。桐鄉各鎮街道創新了許多接地氣的“三治積分”兌現渠道,如“三治面券”憑票吃面、村級股份分紅按積分兌現、“三治系列貸”金融授信等舉措,都讓積分運用更吸引人,讓參與三治更有獲得感。
價值導向催化。道德評判的結果也要注重精神層面的運用,通過激濁揚清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可以催化出更濃厚的崇德向善氛圍。近年來,桐鄉設立紅黑榜,表彰先進、曝光落后,大力評選“桐鄉好人”、推廣“日行一善”、開展“做文明有禮桐鄉人”系列活動,如今,桐鄉人亂穿馬路的少了,騎機動車戴頭盔的多了,餐桌浪費少了,垃圾分類處置多了,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少了,助人為樂志愿服務的多了,社會風氣持續向好。
整體智治是“三治融合”的前行方向
盛勇軍表示,以智慧化手段賦能高質量治理,是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必然要求。
線下治理離不開線上支撐。桐鄉發揮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的優勢,深化大數據在基層治理中的綜合運用,推出“桐行通”“桐解碼”等線上治理平臺,開展在線調處、流轉交辦、回訪督辦,實現矛盾糾紛化解“一網通辦”“最多跑一地”“就近跑一次”,群眾反映事項即時辦結率達99.55%,滿意率達96.8%,分別比三年前提高16個和7個百分點。
前端治理離不開末端分析。桐鄉充分利用線上治理平臺積累的大數據資源,定期開展數據研判分析,梳理出重大矛盾糾紛及涉訪涉訴苗頭隱患,為開展源頭治理提供了決策依據,今年以來,桐鄉重大矛盾糾紛發生率和上訪發生率分別同比下降了10.2%和26%。
局域智慧離不開系統整合。隨著智慧化手段在“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深入應用,具有行業特點、專業要求的數字化治理系統越來越多,跨部門、跨區域、跨專業難以共享互認問題更加突出,數字化操作系統和APP扎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層負擔,影響了治理效率,強化智慧治理手段集成,加快實現整體智治勢在必行。盛勇軍表示,希望各層面一起努力,打通數據孤島、推進數據集成,用整體智治為“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插上賦能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