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嘉興市重視智慧農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運用云計算方法,為“三農”發展插上“智慧翅膀”,引領農業發展進入新紀元。
物聯網:讓農業管理充滿智慧
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普及的原則,大力開展物聯網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不斷推進農業生產智慧化。已完成農業生產種養殖基地數字化改造189家,建設內容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空氣環境參數監測、土壤參數監測、生物參數傳感監測,施肥智能控制、灌水智能控制以及視頻監控等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信息采集、監測管理和自動控制,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產出率、節省了人工、肥藥等投入,實現了生產的生態化。
嘉興嘉華牧業有限公司建立了現代生態智慧牧場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技術、智能監控技術、云計算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移動互聯技術和精準飼養管理專家系統等技術,通過自主開發的配套軟件管理平臺系統,實現對牧場的產豬、保育、育肥、豬舍環境調控、飼料供應、自動飼喂、廢棄物回收處理等實時智能管控和產品質量全程追溯及網絡營銷。進入牧場給人的感覺就是:豬舍里幾乎看不到工人,豬食從成分搭配到輸送到豬圈喂料都是自動的,豬圈地上看不到豬糞的影子,豬舍全年保持恒溫恒濕,信息物聯網技術當上了豬場的“豬倌”!牧場的智慧養豬模式,使每頭母豬提供商品豬從常規養殖方式的18.5頭提高到21.6頭,增效達16.75%,每飼養2500頭生豬的用工量從4人下降到0.8人,用工節省80%,牧場養豬用水量節省60%。同時,從智慧生態牧場里生產出的“桐香”牌“三無”健康安全精品豬肉的銷售價格比常規豬肉提高了50%左右。真正實現了“投入做加法、成本做減法、效益做乘法”。
浙江壹草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嘉興陡門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海鹽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嘉興信樂果業專業合作社等種植業生產主體都構建起了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以手機和電腦登錄系統,實現生產區域中央平臺監控,水、肥、氣、溫、光等信息數據實時采集分析,及終端的遠程控制或自動控制。
浙江泛亞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嘉善縣姚莊鎮銀水廟果蔬專業合作社、桐鄉聯翔食用菌公司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工廠化生產車間,車間具備數字化設定、調控、監控、存儲、分析等功能,可實時監控并記錄培養車間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對偏離設定值的參數進行在線調整,確保培養車間各項參數穩定、可控,實現了蟲草、菌菇的周年化生產。
云平臺:讓產品銷售充滿智慧
在“互聯網+”新經濟時代,嘉興市各農業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服務于農產品銷售,采取線上與線下互動、虛擬與實體結合的方式,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通過自建網站、網店,開通微信等方式,打造“云平臺”實施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經營成效逐步顯現。全市已有156多家涉農企業(基地)云平臺農產品網上銷售,網上農產品銷售額近7億元,占企業農產品銷售總額的8%。
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第三方平臺入駐 + 自營獨立網站 + 實體連鎖相結合的多渠道模式,形成傳 統園藝行業與互聯網產業掛鉤,跨省跨區、線上線下立 體化的園藝營銷體系,2019 年網站銷售額達 8000 萬元。海鹽浙江三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村淘、淘寶等 平臺開展加工農產品網上銷售,今年1-9月電商銷售額已達 3050 萬元。
嘉興五芳齋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自建官方商城、五芳 齋天貓旗艦店、五芳齋京東旗艦店、五芳齋拍拍旗艦店、五芳齋淘寶食品商城,天貓、1 號店、京東、順豐優選、 微商城等網上平臺開展粽子等農產品網上銷售,2018 年 電商銷售額超6億元。
信息化:讓管理體系充滿智慧
以網絡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業管理手段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審批服務事項信息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為實現“一窗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提供了條件。圍繞“兩區一田”,建設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和標準農田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圖像化顯示。建立市、縣級農業應急指揮中心,逐步完善農業應急指揮網絡,基于農業大數據中心實現指令快速下發、信息準確上傳和交流雙向互動,全面提升農業應急管理和決策指揮水平。
目前,秀洲、平湖、海寧、桐鄉4個縣(市、區)已完成農業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已接入農業生產主體物聯網系統46個。市級系統正在公開招標過程中。建成覆蓋全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833家縣級以上示范性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平臺追溯管理。開展動物標識及動物產品追溯體系管理平臺建設,建立畜牧養殖場實時監控物聯網系統,實現了畜牧生產監管網格化、實時化。開展漁業“四位一體”(生產可追溯、環境實時監控、水質在線監測、病害遠程診斷)監管系統建設,構建滿足生產和監管需求的水產品生產管理體系,實現水產品生產全程監管,促進水產品質量提升,為提升水產品整體市場競爭力、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全力打造智慧農業的信息服務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積極探索,不斷創新信息服務手段,以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服務對象的信息需求,推動農業服務向全程化、精準化發展。
重視農業信息網建設。通過建立農業網站、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構建農業領域綜合信息平臺,形成以政務服務為核心,業務服務為重點、行業子網為特色、互動交流為手段的地方農業綜合門戶網站。推進萬村聯網工程建設,已建立村級子網站837個,實現“一村一網”的全覆蓋;建立企業網595個,建立農家樂網站39個。
深化農民信箱系統的應用。將浙江省農民信箱系統平臺打造成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為全市農民提供公共政務信息、農業咨詢信息、商務服務信息等服務,方便農民通過農民信箱系統平臺開展網上交流,獲取信息。
著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按照《浙江省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實施方案》要求,嚴格落實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行能力的“六有”建設標準,將益農信息社打造成覆蓋公益、商務、便民、體驗等“四類”服務的多功能信息服務社,解決農村信息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信息服務精準化。目前,全市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 856 個。
(本刊編輯周圓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