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與歐亞地區多數國家一樣,2020年對于俄羅斯同樣是不輕松的一年。先是新冠疫情重創經濟和社會,進入下半年以來,與俄傳統利益密切關聯的周邊地區和后蘇聯空間內重要盟友國家頻發熱點問題。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三國都是俄主導的集安組織的骨干成員,也是俄倡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的積極參與國。無論從俄周邊安全的角度來考量,還是從整合獨聯體利益版圖上看,對上述三國發生的事態予以高度關注和做出即時反應是完全符合俄地緣政治邏輯的。
如果按照一些媒體的說法將近期俄周邊連續出現熱點稱作“危機”的話,與2014年“烏克蘭危機”以來一系列反制措施相比,此次俄的做法還是相對審慎且區分層次的。

2020年9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索契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舉行會晤。
俄在與烏克蘭關系發生逆轉后,白俄羅斯成為其重要的西部屏障。而且,從1997年6月11日成立“俄白聯盟”,到2000年“俄白聯盟國家條約”生效,俄白兩國一直保持著獨聯體內超國家關系的盟友水平。盡管按照已經簽署的文件,兩國預期在外交、經濟、貨幣等方面實現一體化的目標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但已達到的雙邊關系程度決定了俄對白國內發生如此大規模社會動蕩不可能聽之任之。然而,在國際社會等著看俄做何反應時,俄領導人的表態卻是很有分寸的。8月27日,普京總統對媒體表示說,俄對白局勢的態度比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更加中立、更克制”,在白發生的問題應由白人民自己解決,而不可以讓外部勢力干預,更不應該向極端化的方向發展。當然,隨著歐洲國家對白不斷施壓,俄關注度也在加強。這既包括9月14日盧卡申科總統與普京總統在索契會晤討論雙邊合作和10月2日兩位領導人通電話討論白局勢,也包括10月7日俄內務部將白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列為通緝犯和12日在白境內舉行集安組織“牢不可破的兄弟情—2020”軍事演習。
吉爾吉斯斯坦同樣是集安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并且是俄在中亞地區的重要伙伴。2003年10月設在吉首都比什凱克以東20公里處的坎特空軍基地,是俄在集安組織框架下于中亞布建的重要快速反應力量。因吉議會選舉引發的首都騷亂和國家權力非正常更迭在吉已不是首次,恐怕俄領導人比誰都更了解這個中亞國家政治文化的復雜性和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競爭的嚴酷性。2005年因“郁金香革命”下臺的吉首任總統阿卡耶夫現仍在莫斯科作寓公。所以,無論是南方派還是北方派,無論是奧什幫還是楚河幫,對俄而言并不重要。這個中亞伙伴對俄的意義:第一是國家和地區的穩定,一旦因權力洗牌引起全國性動蕩對俄穩定周邊顯然不利;第二是保障俄在吉的安全、經濟利益,因為俄至今仍是吉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是不能影響歐亞經濟聯盟發展和大歐亞伙伴關系構建。10月6日,當比什凱克的抗議者闖入總統府兼議會大樓“白宮”后,俄外交部呼吁各黨派保持克制,避免沖突擴大。俄總統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于8日強調,吉是俄重要伙伴,吉局勢發展已引起俄方嚴重關切。13日,俄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科扎克赴吉調解沖突。
亞美尼亞不僅是集安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更是俄在南高加索地區的重要伙伴。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因納卡地區主權爭議引發的沖突已經持續多年,世人也都清楚,如果沒有俄的支持,人口只有300萬的亞美尼亞很難挺到今天。俄對此次沖突依然予以高度關注,但從一開始就堅持中立立場。10月7日,普京在接受采訪時對阿亞沖突表態說,“這對誰都是個悲劇,因為我們都是自己人”。9日,在普京倡議下阿亞兩國外長到莫斯科參加由俄外長主持的調停活動。遺憾的是,雙方對10日簽署的停火協議至今未能認真執行。俄對此次沖突態度明確,徹底解決納卡爭端很難,但必須先實現雙方停火。俄積極的外交斡旋幾乎一刻未停,包括與帕希尼揚和阿利耶夫頻繁通話,并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外國元首通電話,俄希望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繼續發揮作用將交戰雙方拉回到明斯克小組調停框架中。顯然,只要戰火不超出納卡地區范圍,中立將是俄堅持的基本立場。

2020年10月2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莫斯科會見吉爾吉斯斯坦外長卡扎克巴耶夫。拉夫羅夫稱,卡扎克巴耶夫外長選擇俄作為首訪地,顯示了兩國關系的戰略性。
決定俄對其周邊重要伙伴國家面臨的騷亂和沖突采取上述謹慎態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大變局影響下國際體系重塑促使俄也在調整自身的地緣政治觀。在今年6月的一次遠程國際會議上,俄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科爾圖諾夫在發言中指出,幾十年來全球化塑造世界事務的進程,遠比上世紀80、90年代學者們預期的要復雜得多。由此帶來的趨勢之一是,“未來國家可能不承認勢力范圍的概念,但又必須含蓄地接受大國特別敏感領域的概念”。在10月22日的瓦爾代俱樂部論壇視頻發言中,普京認為目前的情況可能成為世界進程轉折的起點,人們正處在所有領域都將發生巨變的邊緣。國際大環境和國家關系的變化,促使俄領導人在對周邊地區正在發生的嬗變做出不同于前的考量。其次,俄周邊伙伴國家選擇新的發展模式和構建新型國家關系已是大勢所趨。明年將是蘇聯解體30周年,獨聯體國家在獨立之初分別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國間的差異性逐漸顯現。俄運用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影響力繼續“攏住”獨聯體國家越來越力不從心,即使是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等這些與俄關系密切的政治和戰略伙伴,對俄“宗主國”和“老大哥”的認可度也越來越淡。盧卡申科對俄白聯盟的躑躅不前,以扎帕羅夫為代表的民粹主義訴求,帕希尼揚等新一代政治精英對亞俄關系的重新定位,都體現了這些國家在考慮與俄構建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第三,新冠疫情在俄持續蔓延和肆虐對其綜合國力造成嚴重影響。9月下旬以來,新冠疫情在俄出現嚴重反彈,并很快超過5月上中旬的峰值水平。受此影響,俄宏觀經濟出現下滑。俄聯邦審計院主席庫德林表示,今年俄GDP下降幅度將達到4%~5%,比政府預測的3.9%更為嚴峻。對于獨聯體國家,除了與俄貿易額下降外,最直接的影響是因開工不足而使大批來俄務工人員返回本國,造成本國僑匯減少和失業率上升。在疫情沖擊下,俄國家影響力受經濟狀況制約而下降,恰恰在這時趕上周邊伙伴們同時出現狀況,俄難免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