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20)》發布會及日本形勢研討會。包括本書各章節作者在內的來自北京、天津、遼寧等地日本研究機構的學者,分別介紹了該書內容并對當前日本形勢進行了研討。
本書是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員聯合國內日本問題研究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年度研究成果,由總報告、政治經濟篇、對外關系篇、社會文化篇、中日關系篇及附錄構成,對2019年度日本各領域形勢進行了回顧,特別是對“令和時代開啟”進行了重點關注。同時,在經濟領域圍繞日本宏觀經濟微妙走勢、提高消費稅率、日美貿易談判、廣域經濟合作構想,在政治領域圍繞第25屆參議院選舉、安倍內閣和自民黨人事改組、安倍實現“超長期執政”目標,在外交領域圍繞日本拓展國際影響的主場外交(G20大阪峰會、非洲發展國際會議等)、區域事務參與、日美復雜互動、中日新時代關系構建,在安全領域圍繞推進新版防衛大綱及高邊疆作戰能力,在社會文化領域圍繞社保制度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世界知識》出席本次發布及研討會。
2020年10月16~18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山東師范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和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東方外交史”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和多家媒體的學者,圍繞“東方外交史學科體系建設:歷程、成就與經驗”這一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會議收到論文40余篇,主要涉及“東方外交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構建”“東方外交史視野下的東方國家”“東方外交史視野下的國家間關系”等幾個方面,反映和代表了作為新興學科的東方外交史研究的進展、動向和水平,體現出在東方外交史研究框架下的外交史研究,已經從單純的外交層面,擴展到了歷史、經濟、文化、軍事和安全等各個重大領域,研究視角從學科定性、材料搜集和列比,走向理論抽象與深層次考察,從單邊、單向、單因、單果研究走向多邊性、綜合性、整體性和連續性研究。《世界知識》出席本次研討會并作學術發言。

10月24日,由中國中東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中東學會年會暨‘全球性問題與中東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分大會主旨報告、大會主題發言和分組討論三個環節,有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出席研討會并以《中東形勢和中國中東外交》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從三個方面分析了2020年中東形勢和中國的中東外交:一是百年未有之大疫情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疊加給中東國家造成的嚴重沖擊;二是美國與伊朗的矛盾及地區教派矛盾構成了該地區的兩個矛盾主線;三是中東局勢的復雜化和不確定性對中國的中東外交格局帶來挑戰。
周烈、徐新、張宏、王林聰、丁隆、孫德剛等六位專家作主題發言,題目分別是《中東地區格局中阿拉伯世界的弱化》《美國力量的隱退與地區強國的擴張》《中東極端主義意識形態政治功能的影響與應對》《全球性問題對中東政治發展的影響》《低油價時代中東經濟秩序的變動》《中東國家和平利用核能的現狀與中國的核能外交》。
研討會分論壇主題分別為“世界格局變化與中東局勢”“中東和平與中國和中東國家關系”“中東國家建構與治理問題”“中東地區‘反恐和‘去極端化問題”。

10月24日,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報道稱疫情導致美國政府債臺高筑,博物館也未能幸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采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報道稱,10月15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在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12件藏品,其中包括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卡米耶·柯羅和居斯塔夫·庫爾貝的畫作。布魯克林博物館這次的拍賣不是為了購買新藏品,而是為了熬過疫情正在造成的沖擊。來自游客的收入下降,藝術贊助人的資助降至最低限度,而建筑和藏品的維護費用卻在飆升。
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商定,到2022年前,允許美術館在受到監督的前提下將出售藏品作為收入來源,這樣做不是為了改善資金狀況,只是為了保障博物館的生存。一些藏品的命運引發了討論。許多作品將最終落入私人手中,這與博物館和藝術保護機構將這些作品作為集體遺產的初衷背道而馳。
據南美僑報網報道,作為獨立200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哥斯達黎加政府近日在國家北部地區啟動了一項名為“未來足跡”的大型植樹項目。據報道,10月30日,哥斯達黎加第一副總統埃普西·坎貝爾·巴爾在西北部縣份圣卡洛斯舉行的象征性活動中正式介紹了上述植樹項目。
坎貝爾表示,按照計劃,北部地區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陸續種植20萬棵樹木(西班牙語中“20萬”的表達為“200千”,吻合“200周年”的主題),并在未來5年內,對公共街道上的6.5萬株果樹和開花樹木、林牧系統的12萬棵林木以及次生林中的1.5萬株其他類別樹木進行維護。這項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環境方案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金融倡議牽頭,旨在恢復哥斯達黎加北部地區九個縣份的自然生態景觀,并在“后疫情時代”為當地經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哥斯達黎加國家森林融資基金預計,“未來足跡”項目將為國內創造約200個直接工作崗位和700個間接工作崗位。
印度《經濟時報》11月3日報道稱,印度糖廠協會(ISMA)此前宣稱“糖是維持身體和大腦正常運轉以及肌肉力量的最佳養料”。該協會還試圖為糖“正名”,稱食糖所含熱量與其他食品相同,強調人們長胖不是吃糖所致,而是由于身體熱量未能得到有效燃燒。為鼓勵國內民眾多消費糖類食品,ISMA還廣邀營養學家、明星大廚和健康專家來談論“吃糖的益處”及“甜品的做法”。該協會甚至還上線了專題網站,上面充斥著各類“科普文”,如《吃點糖沒壞處》等。
報道稱,印度的糖類消費近年來一直停滯不前,人均食用量約為每年19公斤,低于23公斤的全球平均值。ISMA等組織認為,這種局面是該國具備消費能力的有錢人和城里人認為吃糖“不健康”、刻意回避甜食所致。《德干紀事報》稱,在ISMA的網站上線后,不少政客官員也為糖“站臺”。印度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高級官員潘迪稱,印度有關吃糖的“不實傳言”太多,確實需要這樣的宣傳平臺“以正視聽”。該部門另一名官員庫瑪爾表示,印度人“就是跟糖過不去”,還舉例稱以色列的人均食用量為每年6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