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星?王艷

2020年以來,美國高官、民間組織、智庫紛紛把湄公河三角洲干旱和海水倒灌的原因指向中國在瀾滄江的水電開發,一再抹黑中國,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本文擬從歷史和現實角度,揭示湄公河三角洲問題出現的根源。
湄公河三角洲總面積為590萬公頃,其中越南占68%,柬埔寨占32%。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經過三次大規模的開發,已經成為“人工河渠”最發達的三角洲,徹底改變了三角洲的自然面貌。
1867年法國殖民者占領越南后,引進蒸汽動力開挖河渠,改天然濕地為農田,從1890年到1930年,農田增長了4倍多,達到200萬公頃。之后開始試驗“荷蘭式圍壩護田”,控制海水倒灌和洪水侵入。
1957年以后,南越在美國的支持下,實施“湄公河三角洲開發計劃”。南越政府通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繼續采取“荷蘭圍壩”技術,開墾湄公河三角洲。圍壩造田或護田在阻止咸水的同時也阻止了河水的自然流動循環,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和健康問題。1975年越南統一后,面臨著糧食短缺問題,越南政府鼓勵大面積水稻種植,特別是1986年以后越南實施“革新開放”,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三角洲迎來了第三次大規模開發,農業用地擴大到320萬公頃。
今天,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面臨的問題是自然因素和人為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其中人為開發問題更多。自然地理下的湄公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在0~4米間,南部地區受到海水自然倒灌入侵,7個地理分區中有4個區域屬于季節或全年水淹區。正是因為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開發,湄公河三角洲“人工河渠”四通八達,圍壩護田建立起來的“村莊農田復合體”成為普遍的鄉村景觀,但也徹底改變了三角洲的自然面貌,尤其是改變了水流的進退格局和節奏。
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發達的河網在有利于雨季洪水下泄的同時,也容易導致旱季的海水倒灌,海水倒灌的危害已達土地面積的20%;二是圍壩護田大幅度地降低了系統蓄水能力和自身調水能力,加大了對地下水的利用,而對地下水的超采導致每年地面下沉1.1~2.5厘米,且城市下沉速度高于農村,比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僅為每年幾毫米)還大;三是河道采砂和河流泥沙減少導致河岸渠岸坍塌,加之66%的海岸受到侵蝕,三角洲每年損失約500公頃土地。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占其國土面積的12%,居住著越南全國19%的人口,生產著全國50%的稻谷、65%的水產品和70%的水果,承擔著95%的稻谷和60%的水產品出口,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2017年越南政府啟動了湄公河三角洲可持續與氣候—韌性的發展計劃。但是,長期以來的圍壩護田,徹底改變了三角洲原有的生態系統,使得該地區的蓄水能力和季節調節能力都大幅度地降低,整個系統的脆弱性增加,而且近些年的氣候變化又加劇了上述問題的嚴重性。
但越南政府卻將三角洲的問題歸因于氣候變化和上游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有意淡化其內部資源利用問題。2019年6月18日《越南國際快訊》報道,越南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下沉、侵蝕和海平面上升是三角洲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氣候變化導致的演變比預期的要快。筆者也多次參加湄公河流域水資源治理的國際會議,越南學者在討論湄公河三角洲問題時,幾乎都會說是上游水資源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所致,而將自身的問題淡化。在《越南政府關于湄公河三角洲可持續與氣候—韌性發展的決議》開頭部分,就寫著“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遠超預期,湄公河三角洲上游水資源開發特別是電站建設改變水流,……給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之后才進入其國內自身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