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劉國熙
2020年9月7日,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與埃及教育與技術教育部長塔里克·舒基簽署諒解備忘錄,中埃雙方將在提升埃及漢語教學水平、豐富漢語教材、優化教學方法、編制教學大綱等方面加強合作。該諒解備忘錄的簽訂意味著漢語正式進入埃及中小學教育體系,成為繼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之后的又一門可供埃及中小學生選修的外語。這是繼阿聯酋和沙特之后,又一個阿拉伯大國將中文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過程。2019年,沙特和阿聯酋已宣布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影響力的增強,阿拉伯國家漢語學習者呈幾何級數增長。語言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阿拉伯世界的“漢語熱”持續升溫,將為中阿合作注入新動能。
由于地理距離的阻隔,歷史上中阿人文交流甚為不易。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建交之前,當地沒有漢語教學機構存在。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中埃領導人首次會晤,次年中埃建立外交關系,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1958年,埃及外語教學的重鎮——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開設中文系,這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最早開設的漢語專業。1977年,突尼斯布爾吉巴現代語言學院開設中文系。然而,在相當長時間里,漢語并未得到阿拉伯學子的追捧。原因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中阿經貿往來規模有限,人員交流少,漢語學習者難以找到用武之地。加之阿拉伯國家大多曾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語和法語應用廣泛,兩種語言幾乎壟斷外語教育,其他語言則非常“小眾”,成了“冷門”。
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國際地位提升,漢語在世界語言版圖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中國國力增強,對國際漢語教學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強,極大地鼓舞了阿拉伯國家漢語學習者的熱情。20世紀90年代以來,阿拉伯國家漢語教學迎來大發展。1993年,蘇丹喀土穆大學開設中文專業。2004年,約旦大學開設漢語選修課。2006年,中國與阿聯酋聯合設立阿布扎比哈姆丹中文學校,漢語教學首次進入阿拉伯國家基礎教育階段。截至2018年底,已經有11個阿拉伯國家設立了16所孔子學院和3個獨立孔子課堂。埃及已有2所孔子學院、3所孔子課堂,在學人數達5萬人。摩洛哥是非洲唯一設有3所孔子學院的國家。阿拉伯國家漢語教育的大發展,不僅體現在漢語教學規模上,更體現在阿拉伯學術界對中國文化理解的不斷深入上。阿拉伯翻譯家、漢學家群體涌現,穆赫森、米拉、哈賽寧和阿卜杜勒·阿齊茲等埃及漢學家將《論語》《道德經》《紅高粱家族》《茶館》等中國經典名著翻譯成阿拉伯語,加深了阿拉伯知識界和普通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發后,多個阿拉伯國家陷入動亂,幸免于政治劇變的國家,也因治理、難民涌入等問題以及油價下跌等因素陷入發展困局,阿拉伯世界對于發展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強烈。中國在短短40年中實現經濟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減貧和發展的傲人成就對阿拉伯國家產生巨大吸引力,“中國道路”得到阿拉伯國家上至政治精英、下至普通民眾的普遍關注。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對阿拉伯世界的軍事占領、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引發阿拉伯人的強烈抵觸。伊拉克戰爭、“大中東計劃”及其慘痛后果,使阿拉伯民眾對西方失去信心。以上因素都促使阿拉伯社會的世界觀發生巨變,阿拉伯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集體“向東看”。這構成了“漢語熱”的大背景。
從經貿關系看,不斷深化的中阿經貿合作為漢語學習在阿拉伯國家走熱打下堅實物質基礎。2019年,中阿貿易額達266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為9個阿拉伯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企業深度參與阿拉伯國家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和金融等行業,中資企業對阿全行業直接投資達14.2億美元,在阿新簽承包合同金額達32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05億美元。當前,亞洲已經成為阿拉伯國家最大能源出口市場和進口商品來源地,海灣國家70%的出口原油銷往亞洲,中國是海灣油氣最主要的進口國之一。2019年,中沙貿易額達781.8億美元,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沙特最大貿易伙伴。2019年,沙特超過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阿聯酋是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有4000多家中資企業在阿聯酋注冊,20多萬華人在迪拜生活。

作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阿拉伯世界的“漢語熱”持續升溫。圖為在2019年8月22日舉行的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上,埃及選手詩雨(右)奪得全球總冠軍。
漢語在阿拉伯世界走俏,也與“一帶一路”倡議在阿拉伯國家的順利推進密不可分。阿拉伯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極大熱情,已有18個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已有15個阿拉伯國家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與阿拉伯國家經濟轉型計劃對接潛力巨大,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金融與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方興未艾。這將為阿拉伯國家漢語學習者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近年來,阿拉伯國家成為中國游客的新寵,這也極大地推動了漢語教學事業發展。埃及等多個阿拉伯國家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為吸引中國游客,埃及、突尼斯、摩洛哥、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對中國游客實行免簽或落地簽政策。這些國家從小眾旅游目的地,迅速變成“網紅打卡地”。中文導游正在成為阿拉伯國家廣受追捧的“金領”職業,中文系也一改門庭冷落的局面,變成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阿拉伯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也實現了大幅增長。2004~2017年間,來華阿拉伯留學生從1130名增長到2萬名,年均增長率達26%。2006年,沙特設立“阿卜杜拉國王獎學金”,首次向中國派遣90名留學生,2013年,赴華的沙特留學生達到2089人。中國政府獎學金也為赴華留學生提供了便利。最初,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埃及留學生每年僅有數十人,到2019年各類獎學金學生達到364名,居非洲之首。
“漢語熱”折射中國崛起促使的阿拉伯國家對中國認知的轉變,中阿務實合作也為漢語學習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然而,阿拉伯國家的漢語教育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多個阿拉伯國家將漢語列為基礎教育課程,屬高層政治決定,但落實起來仍面臨師資不足、教材匱乏等現實問題,需要下大力氣解決,否則普及漢語教育將停留在協議紙面上,難以取得實效。其次,“漢語難學”在阿拉伯國家是流行的刻板印象,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僅受好奇心驅使,無明確的學習目的,現實中阿拉伯國家尚無足夠多的漢語相關工作崗位。第三,不可否認的是,英語和法語仍是阿拉伯國家的主流外語。因此,面對漢語在阿拉伯國家的躥紅,中阿雙方需要保持一份冷靜,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讓“漢語熱”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