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斐?王婧
9月11日,首屆湄公河—美國伙伴關系部長級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外長及東盟秘書長齊聚越南,與線上出席的美國副國務卿比根共同宣布啟動“湄公河—美國伙伴關系”(以下簡稱“湄美伙伴關系”),這標志美國與湄公河國家合作進入新階段。從湄公河下游倡議(以下簡稱“下湄倡議”)到“湄美伙伴關系”,美國打壓中國的意圖不斷增強。
湄公河地處中南半島核心地帶,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擁有3.26億民眾,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美國過去一直強調海上東南亞國家對遏制中國崛起的關鍵作用,對經濟欠發達且多為陸地國家的湄公河地區并不重視。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南半島的戰略地位日漸凸顯,同時從海上和陸上兩個方向限制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就成為美國的政策選擇。奧巴馬上臺后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一方面加強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海上國家的傳統安全關系,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對湄公河國家戰略資源投放力度,建設捆綁機制,使湄公河地區成為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支點和遏制中國的重要支撐。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參加東盟外長會議期間提出建立“下湄倡議”機制,成員國包括越南、泰國、柬埔寨和老撾,2010年宣布提供1.87億美元支持。2012年7月,美國將《湄公河下游2020倡議》納入“亞太戰略參與倡議”(APSEI),承諾在三年內提供5000萬美元援助,用于提升湄公河國家應對跨國界問題挑戰的能力,同時宣布緬甸成為正式成員國,至此“下湄倡議”覆蓋湄公河全流域。
為了支持“下湄倡議”實施,“湄公河下游之友”(FLM)隨之誕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歐盟等國際組織被拉攏進來,成立了捐助者聯盟,旨在建立向湄公河國家捐助者、國際金融機構和多邊組織的對話,加強彼此協調和廣泛合作。美國在湄公河地區的貿易與投資比較少,經貿并非其參與湄公河地區事務的重點和優先領域,因而選擇在水資源管理議題上“大做文章”。湄公河地區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水資源管理的公共需求一直存在,中國的水利基礎建設與投資力度較大,因此美國認為水議題是攻擊中國的一個有力話題。
2007年以前,湄公河水資源議題并不受國際關注。2008年湄公河發生大規模洪澇災害,2010年全流域發生干旱,徹底引爆了湄公河水資源管理的廣泛討論。美國、日本等國媒體和智庫聯合眾多國際非政府組織一起攻擊中國,編造炒作“中國水威脅論”和“中國大壩威脅論”,聲稱中國在瀾滄江建設水壩是導致湄公河地區洪澇災害頻發的根本原因,對湄公河國家的水質、水流、農業、漁業及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威脅,呼吁各國采取措施抵制中國建設和投資。2010年湄公河全流域大旱,美國再次找各種借口攻擊中國,極力制造負面輿論。此后,美國一直將水資源合作與管理作為突出性議題,對接湄公河國家的利益和訴求,推動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建設。
美國利用技術優勢,推動湄公河委員會與密西西比河委員會建立“姐妹河伙伴關系”,并逐漸建立起湄公河水數據倡議、海平面評估表和地平標記網等一系列水資源管理平臺。美國將這些所謂合作成果變成其炮制各種指責中國報告的“數據支撐”。
特朗普執政后推出“印太戰略”,美國亞太政策針對中國的指向性更加明顯。今年9月啟動的“湄美伙伴關系”,正是美國將湄美合作對接“印太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擠壓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瀾湄合作)的重要表現。此次“湄美伙伴關系”的目標除了促進湄公河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2025年東盟共同體愿景外,還增添了疫情防控、跨境犯罪等新議題,體現出向綜合性合作機制發展的態勢,與瀾湄合作進行競爭的意圖幾乎“一覽無遺”。
在中美博弈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美國聯合湄公河五國宣布啟動伙伴關系只是“第一步”,未來會有更多實質性、具體性的措施出臺,進一步挑戰瀾湄合作。
美國首先著手推動“印太戰略”與“美湄合作”深度融合,構筑伙伴聯盟。美國國務院強調,“湄美伙伴關系”的價值與“東盟印度—太平洋展望”和“美國印度—太平洋愿景”一脈相承,要在“印太戰略”框架下構建廣泛的伙伴聯盟。美國積極拉攏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軍事盟國“入伙”,通過增進發展和增長日本—美國—湄公河電力伙伴關系和日本—美國戰略能源伙伴關系,介入湄公河電力部門的私人投資和跨境能源貿易。同時發展與印度、孟加拉國等的東西向交通運輸聯系,并與新加坡繼續開展第三國培訓項目等。美國還加強與“下湄倡議”捐助者、私營部門、民間社會組織的合作。多層面、立體化的“朋友圈”一旦建構,將使美國湄公河政策的實施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

2019年8月1日,第12次“湄公河下游倡議”部長級會議在泰國舉行。
“湄美伙伴關系”在“下湄倡議”的基礎上,擴展了合作領域。“下湄倡議”的合作局限在水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升級的伙伴關系增加了打擊跨境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力度。冷戰結束后,跨國犯罪是威脅瀾湄國家經濟、政治、社會安全最突出的問題。瀾湄地區跨國犯罪內容廣泛,涵蓋非法人口流動、非法武器交易、毒品生產和走私、恐怖主義與極端分裂主義,以及非法動物產品、木材和假冒商品販賣等諸多類型。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使美國更深入地介入湄公河國家的內部事務,從而遏制中國在瀾湄地區的影響力。
以“中國共產黨”指稱中國,制造更多污蔑中國的話題。從“湄美伙伴關系”啟動聲明到之后的表態中,美國對中國的稱謂從中國(China)變為中國共產黨(Chinese Communist Party)。美國聲稱湄公河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自主性受到挑戰,中國共產黨單方面決定在上游攔水,加劇了歷史性的干旱……美國還將湄公河地區猖獗的人口、毒品和野生動物走私販運的“黑鍋”也扣在中國頭上。可以預見,美國在未來還會繼續污名化中國,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
面對國際社會在水問題方面的壓力與指責,中國表現出最大的誠意。2018年, 瀾湄國家發布《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計劃表明要加強旱澇災害應急管理,開展水資源聯合研究,改進稅制監測系統,明確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此外,中國將從今年開始與湄公河國家分享瀾滄江全年的水文信息,共建瀾湄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用負責任上游國家的實際行動回擊美國的不實言論。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共飲一江水,是事實上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未來將繼續推動瀾湄合作深入發展,實現地區和平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