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亮

2020年11月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選民在選舉日排隊投票。
美國大選選舉人團制自創立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在今年大選中,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有關選舉人團制度改革的呼聲再次引發關注。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總統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即由選民間接選舉。在美國選舉人團中,一州是一個單位。每個州的選舉人人數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總人數相等。1961年通過的憲法第23條修正案給予華盛頓特區三名選舉人,因此,全國共有538名選舉人,選舉人票也就是538張。在總統選舉日,各州選民對本州各政黨提出的總統候選人名單進行投票,得多數選民票的某個黨名單上的選舉人即全部當選。當選的黨的選舉人保證將投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票。得過半數選舉人票(270張)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如沒有候選人得過半數選舉人票(如出現第三黨),則由眾議院從得票最高的三名總統候選人中選舉一人為總統,眾議員以州為單位投票,一州有一票表決權,得過半數(26票)者方可當選;由參議院從得票最高的兩名副總統候選人中選舉一人為副總統,每名參議員有一票表決權,得票過半數(51票)者方可當選。在美國歷史上,曾有兩次出現由眾議院選出總統的情況(參加1800大選的托馬斯·杰斐遜和參加1824年大選的約翰·昆西·亞當斯)。
選舉人團選舉大都采取“勝者得全票”(winner takes all)制。所謂“勝者得全票”,即把本州所有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得相對多數選民票的那位總統候選人。目前,美國有48個州實行“勝者得全票”制分配選舉人票,只有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采取“國會選區制”,即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
這一選舉總統的方式是美國建國初期聯邦派和反聯邦派雙方妥協的產物。
美國建國初期,如何在新誕生的美利堅合眾國選舉總統是1787年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面臨的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在整個會議過程中,有關總統選舉的方法修改了七次,制憲者為此激烈辯論達三個月之久,直到制憲會議的最后幾天才確定下來。設計總統選舉條款的困難在于既要保持行政機構的獨立性,同時又要創立一個與共和政府形式相一致的政治上有效的機制,這在當時似乎沒有完全一樣的模式可以遵循。制憲會議提出了三種選舉總統的方案:立法選擇、選民直選和間接選舉。立法選擇指的是通過國會選舉總統。國會議員被認為能夠進行深思熟慮的判斷,因此,通過國會選舉總統將是現實的,政治上也是便利的。但這種方式的缺陷在于它對總統機構所帶來的威脅:如果總統的選擇取決于在國會受歡迎的程度,而再次當選又依賴立法機構對總統在任表現作出評判,那么行政機構的獨立性又如何保持?第二個方案是選民直選。這個方案并沒有引起代表的熱情,在制憲會議上兩次遭到多數票的否決。許多代表對公眾是否有能力選擇最合格的候選人缺乏信心,同時他們認為國家的規模、通訊和交通狀況等方面的不便,妨礙了全國性的競選和選舉的舉行。此外,由于國家幅員遼闊,人民不能對選舉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派別之間的不信任和對抗也使舉行全國性的選舉非常困難。第三種方案是間接選舉,即總統通過選舉人團間接產生。詹姆斯·麥迪遜首先提出這個方案,但沒有被會議采納。直到有關立法選舉的辯論使代表分裂、會議陷入僵局后,通過選舉人選舉的方案才被認真考慮并采納。因此,選舉人團制一開始時是在立憲會議即將結束時作為一種妥協方案提出的。
選舉人團制和“勝者得全票”制的創立使得選舉人票多且動搖不定的關鍵州成為兩黨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點。在這些州里,少數選民票的變化,可導致選舉人票歸屬的巨大差別,從而決定大選的勝負。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的獨創,它體現了“人民主權”、聯邦主義和分權的原則,但它在后來的實踐中也暴露了一些制度缺陷。
首先,它可能會產生獲全國選民票多于其競選對手的候選人不能當選總統。在美國迄今當選的45任總統中,有5位總統是在沒有贏得選民票多數的情況下入主白宮的。這種情況在19世紀發生過三次,當選的總統分別是:約翰·昆西·亞當斯(1824年)、共和黨人拉瑟福德·海斯(1876年)和共和黨人本杰明·哈里森(1888年)。2000年以來,在當選的三位美國總統中,只有巴拉克·奧巴馬是在第一次選舉中贏得多數選民票當選的,小布什和特朗普都是在選民票少于對手、選舉人票過半的情況下當選總統的。
其次,選舉人團制度和“勝者得全票”的規則與民主制度所要求的每個人享有平等的投票權是不相符的。“勝者得全票”的規則可能會使49.9%的少數票成為廢票,而另外的50.1%的選票則起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在人口稀少的州和人口稠密的州以及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中,每張選舉人票所代表的選民數量也不相等。
最后,還有人認為,與大小州平等的創立初衷不一樣,選舉人團制和“勝者得全票”制減弱了小州在總統選舉中的政治影響。
正是因為選舉人團制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因此自創立以來,要求廢除和改革的呼聲不斷。最早在1797年,就有人向國會提議改革選舉人團制度。自那時起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關提案超過500件。2000年大選后,對選舉人團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再次引起關注。希拉里在2016年大選中敗選使批評者加大了對選舉人團制改革的呼聲。美國有專家統計,自立國以來,選舉人團制被“作為改革或廢除的目標高達700多次”,遠遠超過美國憲法的其他條款。
要求選舉人團制改革的目標一是要廢除選舉人團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總統;二是要廢除“勝者得全票”制,按比例分配選舉人票。改革的路徑主要有通過憲法修正案、國會法案、州舉行全民公決或創制投票以及司法訴訟等方式來進行。盡管選舉人團制的反對者付出了艱巨的努力,但迄今為止進展甚微,困難和阻力重重。
首先,從提出憲法修改案的路徑來看,廢除過時的、反民主的選舉人團制受到提出或批準憲法修正案所需的漫長而復雜的程序的阻礙。美國憲法規定,任何一條憲法修正案只有經過國會兩院2/3多數議員通過,并經過全國3/4的州在規定的時間內批準才能生效。而在美國目前兩黨政治極化的大環境下,直接普選總統的修正案幾乎不可能被批準。
其次,“勝者得全票”的選舉制度有利于維護美國的兩黨制。美國憲法沒有“勝者得全票”規定,它的產生與政黨的出現和兩黨制的建立有密切的關系,后成為兩黨維持競選優勢的一種法律手段。在“勝者得全票”的制度規定下,一個黨的候選人只要在該選區獲勝,則該選區的全部選票都歸他。小黨和第三黨由于黨員人數少,缺少財政資源,使得它們難以在選舉中獲勝。廢除“勝者得全票”制而采用“比例分配制”將有可能改變目前的兩黨制。
上述原因加上選舉人團制固有和長期存在的大小州矛盾、兩黨的主張不同等,造成廢除和改革選舉人團制和“勝者得全票”制步履艱難。
2020年人口普查后,美國眾議院選區將再次做出調整,從而導致一些州可能增加選舉人票,而另一些州則可能失去選舉人票。眾議院選區調整后,各洲為爭奪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的政治影響力的角逐將更加激烈,這也預示著美國國內圍繞選舉人團制的爭議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