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顯樂

東京一個商業區。
今年以來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給日本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但同時也為日本反思社會發展得失提供了一面鏡子,帶來社會發展和政策啟動的新契機。疫情對女性問題、居家辦公、東京一極化、構建數字化社會等方面的影響成為日本社會關注的最新動向,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后疫情時代的日本社會發展態勢。
疫情對女性雇員占多數的服務業帶來巨大沖擊,導致大量店鋪歇業,女性失業率升高。據統計,女性雇員占比超過50%的行業分別為醫療和福祉行業(76.6%)、住宿和餐飲服務業(62.4%)、生活相關服務業和娛樂業(59.7%)、教育和學習支援行業(56.1%)、金融業和保險業(55.2%)、批發零售業(51.9%)。以與旅游業緊密關聯的住宿和餐飲行業為例,2020年7月營業額同比下降29.8%,且連續六個月呈下降趨勢。2020年8月,日本全國女性完全失業人數為85萬人,同比增加17萬人,且連續七個月呈增長趨勢。
單身母親因為需要照顧孩子,工作時間更不固定,找工作時往往只能選擇臨時工或兼職,收入也比正式員工低,甚至只有后者收入的一半左右。據厚生勞動省2019年調查,母子家庭生活非常困苦和較為困苦的比例分別為41.9%和44.8%。疫情之下經濟不景氣,單身母親的生活比2019年更加困頓。
日本社會事實上存在著從大眾心理到法律制度的一整套對女性歧視的框架。2018年2月曝出的東京醫科大學通過篡改女生考試分數來控制女生錄取人數的事件就是鮮明體現。相較于男性而言,女性就職更為艱難。在女性就職中非正規雇傭占據了較大比重,這類工作薪資普遍較低。女性被長時間排除在社會公共勞動之外,所從事的家庭勞動又不具有交換價值,因此在經濟方面長期處于弱勢地位。新冠疫情成為時代的放大鏡,客觀上督促日本政府和社會從文化心理和制度層面破除性別歧視,打造男女共同參與型社會,從根源上解決女性貧困問題。
為避免疫情傳播擴散,日本企業鼓勵員工居家辦公。這打破了以往上班族每天擠公交上下班的定式生活,上門拜訪客戶變成了網絡視頻會議,開啟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居家辦公也能夠讓平時忙于工作的男性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分擔家務等。根據2020年6月日本內閣府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有49.9%的受訪者表示更加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從這份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此次的新冠疫情的確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日本雖然出現了“新冠離婚”現象,但在疫情迅猛發展時期離婚件數總體是呈下降趨勢的。據厚生勞動省統計,今年3月離婚件數為23185件,同比基本持平;然而在4月7日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后,當月離婚件數為16267件,同比下降約21.4%;5月為11315件,同比下降約30.7%。但也有部分日本學者認為,以后離婚件數可能會呈現升高傾向。
疫情結束后,居家辦公或許會成為常規工作方式之一而得以保留。據日本相關部門調查,約73.9%以上的職員希望疫情結束后仍能延續居家辦公方式。目前居家辦公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最突出的是紙質資料不在手邊、沒有公司內網訪問權限、網速較慢等問題。日本相關方面正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居家辦公制度。
居家辦公看起來只是工作地點的轉移,但若能妥善利用,將會給日本解決某些社會問題提供新思路。以往男性忙于工作,疏于照顧家庭,夫妻之間缺少交流而使得情感淡薄。居家辦公促使男性回歸家庭,與女性一同承擔家務,能夠減少女性在育兒方面的精神壓力,也使女性對于懷孕生子的恐慌有所減緩。人們可以在家里邊工作邊照顧老人,可以為看護老年人提供新選擇。通勤引發的交通擁堵也能得到緩解。當然,僅僅指望依靠居家辦公完全解決上述問題是不現實的,但居家辦公必將隨著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社會的發展而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選擇。
疫情使東京一極化的弊端再次凸顯。人口過于集中正是東京一極化的主要弊端之一,因此東京自然成了日本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東京累計感染人數約占全國感染總人數的31%。因此緩解東京一極化問題再次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
東京一極化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一枝獨秀的東京對全國年輕人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致使地方上由于人才大量流向東京而發展后勁不足。第二,在地震頻發的日本,從防災減災角度看,東京的過度膨脹存在著一定的隱患。東京附近的神奈川縣從今年6月起就出現了來源不明的異臭,使國民十分恐慌,因為異臭往往是大地震前的征兆。第三,“東京的膨脹導致了日本的縮小”,東京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他們基本都處于適婚適育的年齡階段,是人口再生產的主力軍,然而也正是在東京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他們陷入了結婚生子困難的窘境。相關統計表明,2019年東京女性總和生育率繼2018年的1.20后再創新低,約為1.15,處于全日本最低水平。
安倍政府在2014年著手推動實施地方創生戰略,計劃用五年時間即到2020年實現東京移動人口凈增長為零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沒能實現。目前日本政府已經開始了2020~2024年的第二期地方創生計劃。新冠疫情短期內無法徹底消除,居家辦公也可能成為企業辦公的常規方式之一,部分上班族不必考慮通勤時間問題,因而會向房租便宜、居住環境舒適的郊區轉移。這或許會成為日本推動緩解東京一極化的良好契機。
2020年9月菅義偉內閣成立后推出了各種政策,其中備受矚目的是省廳改革,包括增設“數碼廳”。從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政府在推動數字化社會構建方面一直在努力,但收效有限。新冠疫情再次讓日本社會認識到了構建數字化社會的必要性。
疫情期間,日本政府通過“我的號碼卡”向每位日本國民發放10萬日元的救助金。雖然這使申領“我的號碼卡”出現了一波熱潮,但總體來看該卡普及率仍然較低。從2019年9月起,日本政府就向國民配發“我的號碼卡”,原計劃到2020年7月末完成發放3000萬~4000萬張的目標,然而到今年6月末僅僅達到了2220萬張,9月份也僅僅達到2649萬張。日本國民認為向政府申領“我的號碼卡”會泄露個人信息,盡管官方宣稱該卡不會記錄非常私密的個人信息,但國民仍然對該卡持懷疑態度。因為發放“我的號碼卡”進展緩慢,使得救助政策貫徹速度也比較慢,這使日本政府認識到,要想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必須建立全民共同參與的數字化管理體系。
其實,早在1994年日本就開始著手構建高度信息化社會。2001年森喜朗內閣推出“e-Japan戰略”,旨在五年內將日本建成最先進的IT國家之一,但該目標未能實現。2019年6月,作為增設數碼廳的前期醞釀,隸屬于高度信息通信網社會推進戰略本部的官民數據活用推進戰略會議制定了《數字時代的新IT大綱》。可以看出,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政府的社會治理方式也必將發生改變。增設數碼廳適應了時代發展需求,從行政體制上為日本未來打造數字化社會做出了進一步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