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李春霞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時期孔子在創辦私學時首次提出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被我國歷朝歷代的教育家繼承、發展與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國教育實踐中被廣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與實踐,都對語文教學有著深刻的歷史借鑒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因材施教 語文教學 孔子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論。顧名思義,“因材施教”從字面來看就是根據不同的“材”來實施不同的“教”,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的品質與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與輔導,選擇適合學生并緊跟時代步伐的策略。孔子因材施教原則的提出,不僅對當今語文教學有指導作用,而且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在中國教育的歷史長河中,因材施教的學說理論在不同時代得到了不同教育家不同程度的發展與完善。例如,孟子對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就有頗多見解,對于這個理論他不但有所繼承,而且他從性善論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教亦多術” ,認為雖然人生來具有同樣的善性,但由于環境與個人德行的不同,從而造成了個人才能的差異。因此,他的“教亦多術”就是在告誡后世的人們教學生也要用多種方法,不僅如此,他認為學生也有多種類型,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類型對癥下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同樣繼承并發展了因材施教理論,同時指出:“教師對特別的、天才的學生要給予特別的訓練;對于學生來說,要自我反省,針對自己的弱項想出解決辦法。” 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于漪、魏書生在提到如何能更好更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時,都提到了因材施教在如今的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經過后人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因材施教的理論長盛不衰。語文教師始終秉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加強對學生道德、知識、能力全方面培養的同時又注重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培養方式。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孔子為我們留下的財富,不僅要有所繼承,更要有所發展;不僅要讓這個理論為當今的語文教育教學服務,還要對未來的語文教學有所啟迪。所以,從古代圣人孟子到現代蔡元培先生再到如今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都將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甚至語文教學的寶劍;此外,這種繼承并不是僅僅“繼承”,他們徹徹底底地將因材施教理論在語文課堂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有所繼承,更將其有所發展。當今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因材施教理論為當今的語文教育教學服務,還要對未來的語文教學有所啟迪。
二、當代語文教學實施因材施教的障礙
(一)班級人數較多。教師站講臺上講,學生坐下面聽這種課堂模式由來已久,并延續至今。在大容量的班級中,學生個性鮮明,興趣與愛好不盡相同,學習方法多種多樣,生活方式大相徑庭,教師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實屬不易。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需要照顧到每位學生的特點與感受,又要完成任務,那對語文教師而言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此外,在語文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了解的情況下,要使每個學生都能與課上的進度完美契合,對語文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如何開展高效語文課堂?如何讓每一位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如何讓語文教師真真切切地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方方面面?這些問題讓如今的語文教師產生了疑問,也在他們的腦袋里產生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教師能力有待提高。1.從教學內容看。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眼界也要求不斷地拓展,不能僅僅拘泥于語文課本。教材內容本身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并不是難事,但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就需要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自身素質有更大的提升。因此,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備課。此外,大多數的語文教師身兼班主任一職,他們既要了解每一位學生,又要處理班級的各種瑣事,還要維持課堂秩序并保證課堂效率,這些問題都在無形中給語文教師增加了重擔,讓他們很難有更多的精力在備課過程中思考每位學生的特點以及新課標對語文教師的要求,這是因材施教難以進行的阻礙之一。2.從教學方法看。灌輸法、死記硬背法、懲罰法等方法存在于大多數初中。例如,教師為了讓學生背會一篇古文,要求學生們寫十遍甚至幾十遍;對于學生的錯別字語文教師更是上百遍地罰寫,這些做法嚴重打擊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而導致對語文失去興趣,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進而使得語文成績不高,并喪失對語文學習的信心。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素質沒能得到提高,教學方法沒有及時更新,這是因材施教難以進行的阻礙之二。
(三)應試教育深入人心。人文性、工具性是語文這門課程的兩大特點,然而現在注重的卻是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過于單調并強制的考試方式使得教師和學生只看學什么可以應對考試,例如,語文閱讀的答題公式、作文寫作模板等都是為了應對考試而采取的措施。教師僅僅是為了教而教,逐漸忘記了初心是什么,這種初心應該是不泯滅每一位學生的天性,不固化每位學生的思維,發揮每位學生的優勢與特長,所以這種“唯分數論”是因材施教難以推行的阻礙之三。
三、素質教育下語文教學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提升語文教師自身素質。語文教師的自身素質對課堂效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加深對語文教材的認識與理解,串聯語文知識內容,以點帶面,形成語文知識網,再把語文知識融入課堂,進而傳授給學生。其次,人文性、工具性是語文這門課程的兩大特點,不同于理科有成型、標準的體系。語文學科要求學生思維更發散、更開放,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學生引領到語文學習的正確軌道上,在幾節課結束后,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教師所散發的文化魅力能夠深深感染學生,盡最大可能去感受每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語文,主動找方法,主動養成習慣,從而保證語文教師能夠又好又快地實現目標。
(二)因材施教與新課標的統一要求相結合。新課標下的課程改革要求教育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即從德智體美方面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具有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因此,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語文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例如,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和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語文教師在教案以及課后作業的設置上可以分為非基礎部分和基礎部分,針對不同的學生類型進行相應的點撥與輔導,這可以讓學生自己明白自己的程度及為之努力的方向,逐漸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也可以讓語文教師提高教學滿意度。另一方面,個性也離不開共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多么特殊,總要服從于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盡管學生的個性不盡相同,但也有共性,這就使得統一要求是有可能實現的。語文教師在上課時注意觀察每位學生,從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了解每位學生,從每位學生的個性中尋找和概括學生的共性,并以此為基礎尋求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即建立在學生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識積累程度的基礎上,保證每位學生不掉隊,使班級這個隊伍又好又快發展。無論是學生的個體差異還是整體特點,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都應充分了解并掌握,以此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發揮學校在因材施教中的主要作用。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領導充分了解到因材施教對當今教育的影響,才是因材施教得以實施的關鍵。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校應配備不同的語文教師,通過語文考試并根據考試成績學校可以為個別班級調整語文教師,這樣既提升每個班級的語文教學效率,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也使得因材施教能夠順利進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果發現學生不適合這個班級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班級調整,要求每個班級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每位學生,因材施教。
四、結語
兩千多年以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教育舞臺上經久不息,不斷地被補充發展與完善。孔子創辦的私學,弟子三千,賢才七十二,而如今數以百萬甚至千萬的學子都將受益于因材施教,這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這兩大特點都在提示著我們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們發揮,無論是讀、寫、表達交流還是綜合運用,都要大膽地讓學生創作與發揮,語文教師進行指導、糾正與補充。 此外,我們還要認識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不能僅僅靠語文學科或者語文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認識到因材施教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滲透到各科的教學中去。同時,注意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力求達到因材施教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霄.試論因材施教在語文教學中的實現[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3] 黃承軍.孔子的因材施教與語文素質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王瓊.論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學,2014(12).
[5] 楊瑾,余群英,徐媛.孟子哲學視野中的權變管理理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作 者: 王藝璇,佳木斯大學(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在讀研究生;李春霞,博士,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