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娜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7)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基本內涵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以及價值引領的多重功能。“課程思政”的核心就是堅持“育人為本”,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全面滲透到各類課程教育教學全過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在貫徹落實上下功夫。如何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大思政”理念,充分發揮專業課的育人價值,是當前高校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新課題,亟待研究和破解。
傳統的專業課教學重視知識傳授和具體技能的訓練,忽視對思想政治資源的深度挖掘,課堂親和力差,學生參與積極性較低。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破解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目前,“課程思政”在高職專業課程的實施中還處在探索階段,關于理念思路與路徑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少。在當前社會多元價值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極大的沖擊,亟需發揮全員、全過程、全課程360度德育的合力作用。為此,本文圍繞“課程思政”在“市場調研”課程中的改革實踐,通過前期的探索,總結了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專業課與思政課要實現協同育人,必須保持同向性。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專業課要在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與思政課形成合力育人效應,專業課的思政教育應該凸顯專業課程特色,依托專業知識體系,深入挖掘蘊藏的德育因子,有意有機地傳遞正能量,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展開團隊協作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養成教育。
課程思政始終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展開。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人、與生活、與工作多向度的交融關系,高職院校相對而言要突出工匠精神、敬業精神與責任擔當的培養。市場調研的素質目標有:培養學生誠信、敬業、精益求精、嚴謹的工作態度及良好的職業操守,提升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首先,要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課程思政要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教育教學實踐必須符合思政工作的客觀規律,避免空洞的說教,變教導為引導。教師首先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提高個人修為,積累思政素材,勤于鉆研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堅持知與行的統一,注重情與理的結合,言傳和身教相統一,作出示范,在“行”中引導學生產生對價值觀念的認同。
第二,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高職學生的性格心理、接受習慣有著自身的特點,許多高職學生做事馬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大部分比較感性,相信自己的判斷,反感說教,有時比較叛逆,同時他們的思想受到社會多元價值滲透和沖擊,主體性、開放性明顯增強,空洞的說教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因此,要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向積極的價值觀。隱性教育能夠避免學生產生逆反情緒,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性、針對性和吸引力。
第三,符合專業課自身的教學規律。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不應該牽強附會,專業課對應的崗位都有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這些要求就是專業課思政教育的著力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必須立足于特殊專業學科的視野,盡量避免脫離實際的空話、套話,通過挖掘專業課的德育因子,積累素材,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提高學生緣事析理的能力。
高職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喜歡動手操作,因此,學習任務的開發與設計遵循以下原則:能具體不抽象,能操作不空想,重視學生過程參與,載體選擇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思政內容選取遵循資源碎片化和課程結構化的原則,構建形散神聚的課堂。課程教學的明線是市場調研相關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暗線則以德為統領,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品格的培養。教師有意識地圍繞思想政治資源,挖掘市場調研課程本身的知識內容與其中蘊含的思政育人素材,科學設定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要找準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在內容上避免脫離實際,將思政教育點與市場調研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無縫對接,完成每個任務的教學設計。
高職學生討厭生硬的灌輸和空洞的說教,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不宜切入突兀,而應該有度、有法,找準本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將與課程相關的現實案例、社會熱點問題等真實事件引入課堂,采取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分析、體驗、感悟,接受思想的洗禮,提高高職學生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能力。一些政府部門及官員頻頻曝出的負面新聞,對大學生的愛國觀念造成一定沖擊。為此,給學生下達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大數據,分析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圖表制作的一些技巧,也懂得了我們國家政府的擔當,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培養學生從容的大國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案例、故事等載體的選擇立足于高職學生的現實能力和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將價值導向、思想教育的教育變得“接地氣”,讓“道理”變得平易近人,課堂也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發學生情感和態度的共鳴,引導學生將理念內化為價值情感、精神風貌,外化為行為準則、言行談吐。
如今許多高職學生具有互聯網新型人格特點,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參與性和開放性增強,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他們中的大多數樂于分享,反感說教,樂于給出評價。借助移動終端和信息化教學平臺,采用微課、視頻、圖片等靈活多樣的載體加以呈現,將課程思政的要素體驗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環節,提升學生興趣。
教學實施中,借助學習通等信息化平臺,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在學習“調查問卷的設計”任務時,教師在超星學習通等課程平臺發送《意志力自測》素材,并對量表測試和計分規則進行說明,該量表著重檢測堅韌和果斷的意志品質。由學生課后完成自主測試,通過量表測試幫助學生明確量表的結構的同時,深化對意志力的認知。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擁有意志力我們才能戰勝困難,有志者事竟成,成功的人生需要你做一個意志力堅強的人。
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專業課教師對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工匠精神、職業方面的操守以及對相關社會現象的分析能力等進行評價。課程思政的評價應該側重定性評價而非定量評價,考慮思政素質發展的過程性,應該注重過程評價,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和鼓勵學生思政素質的提升,評價更多關注學生隨著時間推移縱向的自我提升,而非學生間的橫向比較。考核組織高度透明化,由學生高度參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的進步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