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超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 201620)
1945年,中共七大選舉產生中央書記處五位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當時陳云在政治局委員排名緊隨毛、朱、劉、周、任之后。1945年8月23日,陳云和彭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增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全國解放后,陳云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工作,并于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代理書記。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弼時不幸逝世,陳云正式就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成為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成員,進一步在主持全國財經工作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以下即對陳云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成員在掌握宏觀經濟管理、指導全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認知變化與實踐調整展開論述,并揭示陳云在認知和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方面的卓越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始終懷揣早日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貧困落后舊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志雄心。1955年10月29日,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大會上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趕上美國,并且要超過美國。美國只有一億多人口,我國有六億度人口,我們應該趕上美國。李富春作過報告,不是說趕上美國不要一百年嗎?這個報告我也贊成。究竟要幾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許七十五年……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歷史有幾千年,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一年才生產二百幾十萬噸鋼,現在才開始造汽車,產量還很少,實在不像樣子。世界上四個人中間就有我們一人,這么不爭氣,那不行,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哪一天趕上美國,超過美國,我們才吐一口氣[1]。”
1956年8月30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上又一次指出:“我們這個國家建設起來……將完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種情況,而且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這是一種責任。中國有那么多人口,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搞社會主義……結果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所以,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中國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1]。”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撰寫了《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經典著作,對經濟發展中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和工商業者問題,知識分子問題,中國工業化道路問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等問題形成了科學認識。他既揭示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發展存在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又進一步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視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毛澤東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產生了振奮人心的世界性影響,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剛從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了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歷史新時期。在復雜的經濟建設任務面前,中共領導集體和干部隊伍熟悉的政治軍事斗爭知識作用顯然正在下降,而不熟悉的經濟文化建設知識作用則逐步上升。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號召全黨干部學習經濟工作,學習管理和建設城市,要求把21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看成一個“巨大干部學校”,并全部轉化為“工作隊”[2]。當時中共干部隊伍文化水平低下,華北區委以上領導干部里,近50%沒有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150萬黨員里,約130萬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同樣面臨文化素質太低,無法掌握和使用新式武器裝備等諸多問題。據統計,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128萬名排級以上指揮員里,達到大學文化程度的軍官僅占2.14%,約2.7萬多人;具高中文化水平的軍官占12%,約15萬多人;文盲占27.21%,約34萬多人[3]。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難度。
為克服指導經濟發展宏觀管理知識匱乏等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除了加強學習,還采取請求蘇共提供顧問與專家等應急措施。20世紀50年代,到中國工作過的蘇聯顧問、專家遍、政府和軍隊各系統領導機構和管理機構,深入幾乎全部大型企業、重點大專院校、技術兵種基層部隊及醫療衛生和文化體育部門,總人次超過1.8萬[3]。當時蘇聯對華援助的首要任務之一,便是幫助我國編制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
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計委編制“一五”計劃的主要工作由陳云主持,歷時近四年,五易其稿。1951年,中央財委編制了“一五”計劃第一稿。1952年7月,又編制了“一五”計劃第二稿。由于相關部門對計劃編制毫無經驗,“一五”計劃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十分粗糙。1952年8、9月間,周恩來和陳云前往莫斯科與蘇聯交換意見,在爭取蘇聯援助時,斯大林提出了一些原則建議,認為中國“一五”計劃規定工業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0%很不妥當,應降到14%、15%左右。1953年2月,蘇聯組織了以國家計委主席薩布羅夫為團長的代表團與中方代表李富春進行會談,分組研究中國“一五”計劃方案,又提出具體修改意見。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財委編制“一五”計劃第三稿。1953年5月18日,蘇聯駐華大使向周恩來呈送蘇聯國家計委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的正式意見書,共提出59條修改意見,其中52條意見為在華蘇聯顧問所提供。5月19日,中共中央討論并通過蘇聯國家計委意見書,確定了編制“一五”計劃的基本原則,指示中國計劃委員會根據蘇聯意見編制“一五”計劃第四稿。這一次,陳云因病休養,沒有參加,可“一五”計劃第四稿仍不能令人滿意。按預先安排,“一五”計劃應在1953年進入實施階段,對“一五”計劃尚未定稿,中共中央非常焦急,指示編制“一五”計劃工作不能再拖。
1954年,中共中央成立陳云任組長的編制“一五”計劃綱要八人工作小組,負責撰寫“一五”計劃第五稿。參加者還有時任國家副主席兼國家計委主席高崗、政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和李富春、鄧子恢、習仲勛、賈拓夫、陳伯達等重要領導干部。1954年4月初,“一五”計劃第五稿脫稿。至此,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像樣的“一五”計劃草案。1955年3月31日,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一五”計劃草案。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并正式通過了“一五”計劃。
制定和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全面提前完成。參加“一五”計劃編制的宋劭文曾指出:“‘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地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薄一波也曾高度評價“一五”計劃:“實踐證明,‘一五’計劃編制得是好的,執行結果是人民滿意的……‘一五’時期取得的基本經驗是寶貴的[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陳云等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匯聚國內外智慧,科學編制高效規劃,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營造出難能可貴的有利外部環境。
為豐富指導經濟發展宏觀管理知識并提高指導經濟發展宏觀管理水平,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袖進行了艱苦努力。毛澤東曾做過比喻:“我們在春夏之間、秋冬之間需要換衣服,可是人民經常在這樣的季節沒有換衣服,那就容易得病[6]。”意思是說,從革命戰爭時期轉移到經濟建設時期,就像春夏之間、秋冬之間一樣,周圍的客觀情況變化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做法都要適應新變化,如果還是采用原來的辦法,就會帶來嚴重后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陳云領導了穩定全國物價、馴服舊中國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指導國民經濟恢復和主持編制“一五”計劃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并提出“建設規模必須與國力互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統籌兼顧,物資、財政、信貸必須綜合平衡”等重要思想。陳云的“綜合平衡”觀點,體現了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科學精神,也成為20世紀60年代“大躍進”失敗后的經濟調整和70年代經濟調整一再堅持的基本方針。陳云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方法與領導藝術在中共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中獨樹一幟,作用無可替代。
陳云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卓越貢獻,既來自其堅持并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來自集體智慧與群眾力量。陳云“建設規模必須與國力互相適應,人民生活與國家建設必須統籌兼顧,物資供需、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必須綜合平衡”等一系列關于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真知灼見,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濃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以及深入實際、重視群眾力量的創造精神,這對推動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