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姬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實驗小學 福建南平 353600)
問題意識是良好數學思維品質的源泉,是創新的基石[1]。小學生正處于思維開發、提升、發展的階段,數學是一門抽象、邏輯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判斷思維有重要意義,而提問意識是思維發展的前提,要想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就要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問題,將提問的權利發放到學生手中,構建“師讓學”課堂,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通過提出有效問題,并進行探索、分析,進而提高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情境,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發展需求,以情境引導,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興趣,引導其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解決。在“師讓學”課堂教學中,為讓學生提出有效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真實的情境,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使之產生疑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例如,教學“比的認識”時,旨在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能夠運用比的意義進行簡單的問題計算。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學生不同尺寸的生活照片,根據真實情境的引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一張照片及原因。讓學生根據圖片的變化進行自由提問,如:圖片的變化會不會和圖片的長和寬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隨后為其播放圖片的尺寸,讓學生針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分析,讓學生說一說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在自主學習、主動分析的過程中,導出比,使學生認識其前項、后項、比值等數學知識點,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提問生活,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比,說一說比的含義,思考比與分數、除法有什么關系。在設計數學真實情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引導其提出有效問題,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在問題引導啟發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問題解答過程進行提問,如:這道題中3個加數有什么特點?三個相同的分數的和還能怎樣簡單計算?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知道要想問題有效、有質,就要結合探究內容進行提問,從問題本真出發,發現數學信息,進行提問、探究、分析解決。在問題技能引導的過程中,啟發學生提問的欲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高效的“師讓學”課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中的落實和發展,在小學“師讓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可以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在探索生活、觀察生活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更有效、有質。例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旨在讓學生認識什么是組合圖形,在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時,能通過分析圖形的方法進行面積計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日常生活中房屋建筑圖、音響、紙抽盒、地板等圖形,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什么是組合圖形。帶著疑問,引導其聯系生活中的組合圖形,進行提問,設計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關聯生活實際,對生活進行提問,如: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家里用的紙抽盒,是由一個長方形和圓組成的,那么它們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
在提出有效問題時,引導其就有關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將組合圖形分成平時所認識的平面圖形,如圓、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讓學生整合其計算公式,通過關聯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發現數學問題的平臺,使其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提出有效問題的同時,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落實“師讓學,讀思達”理念。
在“師讓學”的課堂上,要引發學生提出有效問題,教師就要重視數學真實情境的設計,結合提問技能引導和生活關聯等,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啟發學生的提問欲望,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在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難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思考、提問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