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怡
(佛山市第三中學 廣東佛山 528000)
關于概率統(tǒng)計的專題復習,高水平的學校更多的是放手讓學生刷題,因為本身內(nèi)容難度不大,但是隨著閱讀量的增大,動輒幾百字的文章讓人云里霧里,加之繁雜的計算,這些都是失分的原因。針對以上兩大問題,筆者在今年備考中,對概率統(tǒng)計這一部分中常失分的兩類題型作了以下分析:
在此類型問題中,閱讀量較大,涉及社會的各項措施,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決策問題實際是在不同的情況下進行分析計算,實際上就是分段函數(shù),通過分段計算從而達到利益最大或者損耗最小的目的,實際應用性很強。這也是學生最陌生、最無從下手的類型。
例(2016 全國1 文18):
某公司計劃購買1臺機器,該種機器使用三年后即被淘汰。機器有一易損零件,在購進機器時,可以額外購買這種零件作為備件,每個200元。在機器使用期間,如果備件不足再購買,則每個500元。現(xiàn)需決策在購買機器時應同時購買幾個易損零件,為此搜集并整理了100臺這種機器在三年使用期內(nèi)更換的易損零件數(shù),得下面柱狀圖:
記x表示1臺機器在三年使用期內(nèi)需更換的易損零件數(shù),y表示1臺機器在購買易損零件上所需的費用(單位:元,n表示購機的同時購買的易損零件數(shù))

(I)若n=19,求y與x的函數(shù)解析式;
(II)若要求“需更換的易損零件數(shù)不大于n”的頻率不小于0.5,求n的最小值;
(III)假設這100臺機器在購機的同時每臺都購買19個易損零件,或每臺都購買20個易損零件,分別計算這100臺機器在購買易損零件上所需費用的平均數(shù),以此作為決策依據(jù),購買1臺機器的同時應購買19個還是20個易損零件?
解:(Ⅰ)當x ≤1 9 時,y=3 8 0 0;當x >1 9 時,y=3800+500(x-19)=500x-5700,所以y與x的函數(shù)解析式為

(Ⅱ)由柱狀圖知,需更換的零件數(shù)不大于18的頻率為0.46,不大于19的頻率為0.7,故n的最小值為19。


學生在閱讀時受到x,y,n多個自變量的影響,搞不清楚x,y之間是分段函數(shù)的關系。此時先讓學生在“現(xiàn)需決策在購買機器時應同時購買幾個易損零件”這句話中體會到是決策問題,分段的原因是買多了備件可能會造成浪費,但買少了卻需要更高的單價購買零件。那么應當是根據(jù)三年使用期內(nèi)需更換的易損零件數(shù)的調(diào)查結果計算所需費用的平均數(shù),比較大小后便可做出決策。第(1)問中n=19,則x≤19是費用就只是原件和備件的總和;如果x>19,則需要增加另外購買的易損零件數(shù)的費用,而購買數(shù)目是x-19。其實這也是商家的常用促銷手段,比如說商品的售后期隨著費用增長而延長。教學時多舉例,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概率統(tǒng)計是和實際生活密不可分的。
回歸問題往往要計算回歸直線的斜率和截距,為了簡化計算,條件會有參考數(shù)據(jù),但可能有些是與題目無關的,這就需要學生在運算中注意等價代換,尤其是非線性回歸問題有換元這步,更要注意這點。
例:某公司為確定下一年度投入某種產(chǎn)品的宣傳費,需了解年宣傳費xi(單位:千元)對年銷售量yi(單位:t)和年利潤z(單位:千元)的影響,對近8年的年宣傳費xi和年銷售量yi(i=1,2,…,8)數(shù)據(jù)作了初步處理,得到下面的散點圖及一些統(tǒng)計量的值。


?
(Ⅱ)根據(jù)(Ⅰ)的判斷結果及表中數(shù)據(jù),建立y關于x的回歸方程;附:對于一組數(shù)據(jù)(u1v1),(u2v2)…(unvn),其回歸線v=α+βu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計分別為:

(Ⅱ)對于非線性擬合問題,先作出散點圖,再根據(jù)散點圖選擇合適的函數(shù)類型,設出回歸方程,利用換元法將非線性回歸方程化為線性回歸方程,求出樣本數(shù)據(jù)換元后的值,然后根據(jù)線性回歸方程的計算方法計算變換后的線性回歸方程系數(shù),即可求出非線性回歸方程,關鍵在于換元的正確與否。
在第二問中,我們只需要找到對應變量進行換元,便可以輕松代入?yún)⒖紨?shù)據(jù)。因為題目和對應的公式間需要轉(zhuǎn)化的字母有四對,所以學生公式代入時會比較混亂。可以用圖示表達v=y,c=α,u=,β=d,這樣每一步轉(zhuǎn)化都會很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