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武和全 高 凱 胡 林
(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創新性學習與實踐,是指學生基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課題,利用校內外實驗室資源,通過個體研究或分工合作,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達到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學習活動[1][2][3]。該課程建設改革與實踐意義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當今社會對本科畢業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畢業生僅從課堂獲得一些專業知識無法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社會對學生提出“零適應期”的要求,即學生在離校前應具備一定的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科學技術發展及職業選擇的多樣性,對工科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近年來高等院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各類創新活動成果已成為高校教學質量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每年各類創新競賽活動都吸引了很多學生參加,而是否參加過創新活動已逐漸成為用人單位招聘或研究生復試比較看重的條件。
科技的發展、職業的多樣性以及用人單位和升學考試的需求,迫使學生主動參加各類科技活動。通過科技活動拓寬視野,學習創新性方法,把書本上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此外,還可以增加各類履歷,應對求學和就業需求。
綜述所述,改革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方法,以應對求學和就業需求,快速適應未來工作環境,將自身所學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培養學生把握行業前沿的思維和能力,突破專業限制、擴寬未來職業方向廣度,以應對科技發展、新老技術更替帶來的挑戰。
在傳統工科強校的大環境中,學生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很多學生疲于應對作業和考試,對學習的應試性很強,長期“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化、知識無活力化。通過本課程改革創新,能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問題能力,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
在育人過程中,教師會習慣性地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在育人過程中也就自然關注如何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分數,這就導致教師過度關注“授業”過程,而忽視了問題的提出和知識創新的溯源,也沒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學生參與教師項目研究,獲得雙贏的結果,有利于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1]。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校、院各級建立了相應的創新平臺,但其中的資源卻往往未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是創新教育未得到重視,尚未形成系統的創新教育模式和創新教育團隊,很難將創新教育融入學生大學全過程。通過改革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利用創新平臺進行學習和實踐,取得的成果可以反哺創新平臺改造升級[2]。
將科研內容引入教學,由教師自主申請開課,教學內容從其科研課題中提煉而出,采用小班授課。授課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充分互動,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多視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以往被動地教轉變為學生地主動學,由以往教師教為主體變為以學生研討為主體。與學生進行深入接觸、探討和分析,了解學生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更具針對性地解決授課中存在的問題。
誠信是良好道德品質的核心。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遵守誠信的道德原則,做誠信企業,做有良心和道德感的人。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是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的重要階段。經濟快速發展易使人心浮躁,誠信愈被看作是珍貴的品質。合作意識,是大學生今后踏入社會、投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必要能力。因此,在創新性教育與實踐過程中融入誠信合作等思政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起團結協作和科研誠信意識。
一流的大學,應該立足科研并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國內外知名高校對本科生的評價不僅依據學習成績來衡量,往往通過其科研創新成果來判斷學生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目前,本科學生在研究生復試時,國內外高校對其科研經歷、學術成果都非常重視。通過本科生參與科研,著力培養學生科研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學術論文,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在導師指導下提前進入科研狀態,以爭取更多機會鍛煉合作、創新、分析、寫作等能力。這些能力和成果在本科生后續深造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經驗[3]。
教師以承擔的前沿性課題為依托,講授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深入了解當前的熱點問題。學生還可參與教師課題組的組會,學習協作攻關、開展試驗、采集分析數據等科研過程。課題研究過程中,體會理論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畢業設計過程中,由于所學課本知識的局限,導致很多學生畢業設計過程比較吃力,質量不高。通過創新性與實踐課程培養,能使學生掌握設計思路與方法,鞏固所學課本知識,使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融會貫通,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此外,本科生具備研究生階段所需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可為以后深造和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