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萌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十二中學 河南新鄉 453000)
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最為重要的教學思想,這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也是實現學生全面進步的有效舉措。語文教師應積極利用研學旅行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切實推進學生的現實發展,使學生可以終身受益。
語言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語言類學科中所特有的一項素養要求,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還可以切實強化學生的語言發展。由此看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豐富師生間及生生間的互動溝通,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以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春》為例,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踏春研學旅行活動,有意識地要求學生記錄研學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語言表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樣化的方式記錄這次研學旅行的經歷[1],如拍照、畫畫、寫日記等,但一定要明確目標,所有記錄最后都要以口語的形式進行表達。這次研學旅行活動,有效增強了師生間及生生間的互動溝通,促進了學生與同伴間的分享交流,優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研學旅行活動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它是由我國古代游學及近代的修學旅行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研學旅行有效延續了我國傳統游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項新內容、新方式。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旅行的方式,走出封閉的學校課堂,帶領學生到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中,鼓勵學生了解、感受鄉土鄉情、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等[2],使學生在旅行過程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身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月亮上的足跡》為例,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本篇課文中人類探索月球的內容,開展一次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當地科技館,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實際的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將了解到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激發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意識,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自身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同時,語文教師要提醒學生將整理好的資料帶回到課堂,在課堂上以組為單位來分享交流自己的整理成果,同時,對各組之間的資料及相關記載進行比較,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我國教育部門及各學校所推行的研學旅行活動的初衷就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研學旅行活動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課堂以外及學校以外的很多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可以讓學生與現實社會進行直接的接觸,使學生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3]。例如,在“學會記事”的寫作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以班為單位開展一場小型志愿者活動,走進當地社會,進行公益服務活動,鼓勵學生自行討論研究,分配任務,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步入社會后工作的不易,使學生可以理解自己父母工作的艱辛,有效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總而言之,將研學旅行活動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