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友東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與認知的最主要途徑就是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目前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式,積極為學生構建有利于幫助培養核心素養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因此,我們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科學合理地采用應對措施,強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目前,有些教師還在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地給學生講解課本上的內容,忽略了學生的課堂體驗與主觀意見,形式化教育還是過于嚴重,學生在學習上仍是采用多聽、多背、多練的方式。其次,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還不足,對新鮮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則無法靜下心去學習,學生對這種重復的日常學習難免會產生疲憊感,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習語文的開端。小學生往往對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性,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進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安排閱讀時間,并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比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課文中,小蝌蚪為了找媽媽,都問了誰?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此過程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來看,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閱讀量了。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條件有限的話,可以在課上為學生安排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教師也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保證學生能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由于小學生天生愛玩,無法靜下心來閱讀,教師可通過遵循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根據自己每節課所講的內容,為學生講解一個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課下利用一切資源去查詢和閱讀,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樣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有很大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運用自身的專業素養,發揮自身的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研究表明,新鮮事物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沉浸在自己的閱讀體驗之中,在閱讀中出現的難點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拉近師生距離,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效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就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可在教學中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最后再通過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對學生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