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乙椿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宏德幼兒園 四川南充 636700)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生育政策自2016年1月1日正式啟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了生育二胎,第二個孩子的突然出生打破了家庭成員原有的社會結構,引發了家族社會生活在許多方面的重大改變,如同胞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等。
1.年齡
有研究表明,頭胎兒童在接受二胎兄弟最困難的時期有兩個,一是學習說“不要”到大約5歲,另一個是青春期。兩個階段都對應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究其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5歲以上兒童思維逐步去自我中心,能夠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受社會認知能力和感情理解能力的發展影響,他們對父母處境的理解更容易,也就比較容易接受第二胎兄妹。
2.移情能力
觀點選擇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區分,是對某些信息的準確判斷(或角度);移情是指兒童在對他人的情感和感覺方面的特殊選擇能力,兩種本質上都是一個人脫離思考的自我中心,能夠從他人角度觀察事物,而自我中心性正是幼兒對認知的突出表現。如果頭胎兒童有較高的觀點選擇和移情能力,他們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能夠了解父母不愛他們的問題,只是新出生的小弟比自己需要父母悉心照料,進而很容易地應對[1]。
3.氣質
氣質是一種心理活動的特征。托馬斯和切斯把氣質分為易性型、緩慢型和困難類三種,有研究發現,在應對兄弟出生的壓力問題上,困難氣質兒童中,頭胎氣質較差的兒童常有適應困難,更多的表現為粘人,社會退化型,睡眠問題等。
1.親子依戀
安斯沃斯用陌生的情境檢測把依戀劃分為安全的依戀,抗拒的依戀,回避的依戀和混亂的依戀四大類。親子依戀在兒童的發展中對社會能力和智慧有一定預測性,安全依戀的兒童有好奇性,喜歡學習,自主度很高,對其他兒童的需要和情感非常敏感,具有更強的社交技能和較好的伙伴關系。有研究表明,如果頭胎兒童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那么在弟妹出生之后,他們仍然和父母保持著親密關系,適應的過程更容易。
2.父母的教養行為
父母對兩個孩子是否有差異也是影響很大的一個因素。針對父母對出生順序不同幼兒的教養行為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二胎兒童的教養行為總體水平明顯高于頭胎兒童,父母在交流互動、關注助理、間接支持和情感表達方面,二胎的教養行為比頭胎高,在管理約束的行為中頭胎得分比二胎高。有研究表明,如果雙方對每個孩子都能保持公平地對待和關愛,并對他們作出敏感回應,那么同胞沖突就會減少。
3.父母的婚姻質量
家庭是社會體系,家庭社會體系模型認為,兒童和父母都是雙向影響過程,除了家長之間的直接影響外,婚姻關系還影響了父母的教育和兒童行為。有研究表明,父母的關系越和諧,同胞和諧相處的可能性越大,婚姻沖突會導致孩子情緒緊張、不安全,引發同伴間的嫉妒與對抗,特別是頭胎兒童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是不安全的,父母也經常使用強制教育的方式[2]。
家長應提高對“老大”容易出現消極心理征兆的敏感性。要達到這個目的,最關鍵的是進行有效溝通。第一,在二孩出生前,家長應積極地與“老大”溝通,充分理解“老大”的心靈,要對孩子的內在想法有更深的了解,然后做出正確引導。第二,在出生后繼續與“老大”進行良好的交流,要了解自己對弟弟或姐妹的看法,以及自己對爸爸母親的看法。對于“老大”的變化,家長應提高敏感性,主動理解產生的原因,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總之,不管是懷孕期還是在二胎出生之后的很多時候,家長都不能忽視頭胎兒童的心理感覺,應該有意識地對“老大”心理征象進行有效關注,并有效地分享和溝通,幫助“老大”正確了解父母的愛[3]。
首先,父母應該注意保持家庭感情的平衡,應合理分配護養或陪養孩子的時間,不要忽略二孩出生后的“老大”,可以以各種途徑關照“老大”。其實,“老大”的要求往往不高,只是心靈容易敏感脆弱,很多時候只需要父母的擁抱或愛的承諾。
第二,父母對待孩子時要盡量做到實事求是。平時的教養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當“老大”和二孩之間發生沖突時,父母不能無理由地偏袒二孩,應盡量讓“老大”得到相同的愛。
另外,父母應當創造一個機會,讓兩個孩子獨自相處,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互助性。二孩出生后,父母應該經常與老大溝通,如“弟弟妹妹不會走路、講話,我們怎么幫他呢?”試著用這種方式向老大說明,自己也是如此照顧他的。等二孩稍大一點,父母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獨自相處,并要他們互相配合完成某些工作。
家校關注的是與“老大”的心理交流。對于家長來說,對“老大”的教育是家長們的義務,但隨著“老大”數量的增加,幼兒園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除了通過多種方法組織宣傳幼兒園外,促進與家庭之間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特別的教師來與家長溝通,以便家長覺得“老大”在情感上有消極變化時,可以及時、主動地聯系到老師,進行相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