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煥娟
(廣州市從化區第二中學 廣東廣州 510900)
核心素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1]。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等素養,要以教材內容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使用,滿足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因此,本文解讀了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課堂構建的意義,以“動物的運動”一節教學內容為例,探究學生生物素養培養教學有效實施路徑。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以講授教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2]。而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的生物教學,是以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為主,在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從關注知識轉向能力培養,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并且,核心素養下的生物課堂,是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展開的教與學,倡導教、學同步進行,在學的基礎上,優化教的內容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這樣不僅可以創新教育理念,還可以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為促進學生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其構建意義。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法,摒棄傳統講授教學法,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創設真實、形象的生物教學情境,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這樣既可以為其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學“動物的運動”時,包括動物運動的方式、運動的基礎、運動的實現等三大內容,了解動物運動的方式,知道動物運動的意義是學好此節內容的關鍵。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直觀導入,如可以為學生播放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群馬奔騰、蝸牛爬行等視頻情境,讓學生進入動物世界,在觀看直觀情境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讓學生思考分析不同的動物其運動方式是什么,動物的運動又是通過哪些結構來完成的,動物的運動有著怎樣的意義等。從而導出此次所學內容,在生物情境創設、問題激發的過程中,使學生走進動物運動方式的探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生物教學中,掌握重點難點是教學的關鍵[3]。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通過實驗模擬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還可以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生物“動物的運動”的教學中,為有效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人為例,作為探究動物運動的基礎,通過實驗模擬,解析重難點。例如,教學“動物的運動”中“認識動物運動組成系統”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人體骨骼模型圖,幫助學生認識人體的主要關節,加深學生對人體運動系統的理解,在展示人體骨骼模型的基礎上,讓學生伸出手臂,轉動一下胳膊,感受肩關節、肘關節及腕關節的存在,隨后在信息技術課件中播放人們手臂脫臼的視頻,以組為單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模擬脫臼場景,如伸出右手攥成拳,左手掌伸開,將右手拳頭放入左手內,右手代表關節頭、左手代表關節窩進行模擬。使其在合作中互相模擬,互相點評,思考分析哪些結構與這些功能相適應,感受關節的結構與功能,最后結合日常生活中“關節炎”的病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使其認識骨和關節本身沒有運動能力,必須依靠骨骼肌來牽扯運動的道理,在認識人體各個系統的組成及功能的同時,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從人體的運動結構講解入手,自然過渡到動物的運動結構,讓學生思考動物的運動方式和結構是怎樣實現的,以此促進學生對生物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是激活思維、培養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問題引導,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因此,為培養生物核心素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問題引導法為輔助,在層層的問題推動中,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教學“動物的運動”中認識運動實現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手臂舉起來,練習屈肘和伸肘的動作,隨后用一只手觸摸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感受它們的變化,思考肱骨上為什么附著兩組肌肉,屈肘和伸肘的時候,這兩組肌肉分別有什么變化的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就運動的產生過程進行探究分析,在探究解決的同時,以“只有運動系統就能完成動作嗎”作為學習延伸,讓學生回憶一次劇烈運動后的情境,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動畫模擬運動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運動視頻,在直觀觀看的過程中,使其分析,運動的時候,骨、骨連接和骨骼肌是怎么協調進行的,通過層層的問題引導,使其充分認識運動的實現這一知識內容,在問題探索、分析、解決的過程中,通過問題的提出和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都是以書面作業為主,單一、無趣,學生作業質量不高。為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將生物核心素養滲透于生物作業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創新作業布置的形式和內容,關注學生發展和學習需求,利用活動探究法,在切實參與、真實體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其認識生物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布置“動物的運動”作業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教師可以以組為單位,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動物園,進行一次真實體驗,通過調查訪問的活動,讓學生小組選擇動物作為調查對象,事前就要調查的動物進行信息搜集、整理,隨后在訪談時,可以與動物園中的飼養員進行交流溝通,探討此動物的運動方式,利用手機記錄其真實的運動過程。最后,根據調查報告,撰寫運動對動物生存意義的相關內容。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此次真實經歷和調查內容進行講解,資源共享。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在了解動物運動方式的過程中,樹立保護動物的責任意識,使其能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動物的運動,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消化,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契合新課標要求的過程中,通過設計生物情境、實驗模擬、問題引導、活動探究等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