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汶
(湖北省荊門德藝學校 湖北荊門 448000)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預習并不是將課本簡單地看一遍,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讀教材內容,了解所學內容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時,要通過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并且,要邊預習邊思考,做好筆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預習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觀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更注重教師的講授,忽略課前的預習環節,通過教師灌輸式的講授,使學生掌握并記憶所學內容,這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加強對課前預習的重視,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定期參與培訓等方式,設置出科學合理的預習環節,并讓學生知道如何預習,掌握預習方法。在預習時,一般采用邊閱讀邊思考邊書寫的方式,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系劃出來或打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與問題,最后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提高聽課的效率[1]。
例如,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我先讓學生預習,通讀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然后從課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母親在自己癱瘓之后的幾件平常小事,從中體會母愛的偉大。并在學生預習過程中指導他們調動自己的眼腦口手,既要閱讀,又要思考,還要動筆將自己遇到的問題畫下來。這樣在上課過程中就可以更加認真地聽講,感受人物的形象,體會母親的偉大。最后,講授完文章內容后,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寫作,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或者將自己預習過程中的想法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預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開展,教師要通過高效的備課明確預習任務,使學生的預習更有方向性和目標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預習效率。所以,教師要指出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難,哪些地方覺得有問題,并進行勾畫[2],這樣能更好地構建高效課堂。預習任務的制定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科學合理,既不能太難,又不能過于簡單,要使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啟發思維、提高能力。
例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先進行高效的備課,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讓學生了解課文是如何對事物進行準確描摹的,以及對動作的準確表達和寫作思路的條理性;然后我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預習,讓他們先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再精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總體思路,接著體會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這樣明確的任務會使學生的預習更有條理,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對于學生的個性化預習,教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而不是限定學生的預習方法,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方法、興趣等,選擇合適的預習方法,所以,教師要不斷豐富語文預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可以是微課預習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將預習內容通過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呈現出來,也可以是情景預習法,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展開預習,將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提高預習效果,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貓》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一些有關貓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貓的可愛,然后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他們聯系自己生活中的貓來預習課文,感受作者筆下的貓有什么樣的特點和性格,體會作者對貓的情感。并且,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記錄下來,然后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被動,缺乏主動預習的意識,這就使得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所以,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的預習,首先需要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結合預習任務和自己的學習實際進行預習。并且,在整個預習過程中,學生要真正的參與進來,查閱資料,主動思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學生才能緊跟思路,積極回答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例如,學習《三峽》時,首先明確這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學生誦讀課文,疏通大意,然后在預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借助字典等學習工具查閱文言詞語,掌握其讀音和意義,落實字詞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更主動地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夏天三峽水流速度的快,連綿不斷的猿鳴,三峽的崇山峻嶺等。接著,在上課過程中,我同學生一起交流,了解他們腦海中的三峽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最后,結合圖片等形式開展課文講解。這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預習環節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預習是為了更好地聽課,以更好地掌握知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課前如果沒有準備,聽課就顯得被動了,所以,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的預習效果[3]。在上課過程中進行適時的提問,既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又可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或者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結構整理出來,根據框架評價學生的預習效果[4],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例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需要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感受文章的語言等。我在教學開始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預習,結合我列出來的預習任務通讀全文,劃分段落,逐步分析,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的。在學生預習后,我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檢驗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提問學生文章是從哪三個方面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的,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久、美、堅”等方面,最后學生能找到趙州橋和盧溝橋兩個例子,與課文中的石拱橋一起探究共同特點,以此表現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預習的作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個性化的預習,引導學生完成預習任務,構建知識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也能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