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培
(福建省晉江市新塘街道教育辦 福建泉州 362200)
教學做合一這一理念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生活方法。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和實踐,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實踐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獲得全面提升。教學做合一理念是教師應該堅持貫徹實施的一種理念和方法。小學數學本就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開展數學教學也是希望學生能夠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需要教師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和理念。基于此,本文就教學做合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研究。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只有對所要完成的任務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完成,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可以通過游戲、多媒體以及生活化的內容或小實驗落實。讓學生在情境中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體驗和感知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創設情境需要從教學內容出發,要把握教學目標,盡可能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的素材,提升趣味性,這樣才可以讓情境吸引學生,讓學生參與實踐。比如,學習“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加入生活中的例子,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教師可以把飛鏢和硬幣帶到課堂,然后給學生演示飛鏢過程,這時候其實已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飛鏢扔到哪一環的可能性最大,這個能不能夠通過計算得出答案。這時候學生會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分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如,學習“數據的表示和分析”時,教師也可以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根據班級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完成統計和數據調查,借助這樣一個大家非常喜歡的內容,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到數據調查分析實踐中,激發學生做的積極性。這樣的情境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面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1]。
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發現問題是教學做合一中的重要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做中。想讓學生去做,教師就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實踐的目的和意義。學生要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最終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這樣,學生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進而獲得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學效果[2]。比如,學習“比例尺”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比例尺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繪制家和學校的地圖,學生這時便會開始思考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比是多少,和比例尺有什么關系。然后根據自己思考的問題完成后面的探究,進行作圖、計算和對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借助問題完成對知識的自主探究和解決,可大大提升學生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學效率。又如,學習“軸對稱和平移”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和該部分內容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思考中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一些民間藝術的剪紙、圖形等,喚起學生對這些圖形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圖案是如何創作出來的,進而激發學生進行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知這些軸對稱圖形。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了問題之后,學生已經獲得了學習動力和興趣,這時需要讓學生真正實踐,從而達到教學做的真正統一。教師鼓勵學生實踐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小組合作,也可以是小實驗或小調查,還可以是課題研究等。通過這種探究,學生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活動中,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3]。比如,學習“多邊形面積”時,學生假設問題,多邊形面積計算存在什么聯系,如何使用同一個公式完成不同圖像的轉化和求解。在這個問題的帶動下學生開始自己動手進行剪裁,根據學習的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公式進行實踐探究,從而推導出其他圖形的計算方法,這個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做的過程是實踐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只有學習和實踐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和應用,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情況,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將在教學做中探索出來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是有深度的。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下,教師要及時總結教學情況和教學成果,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借助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和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反思,進一步針對教學做出完善,提高整體教學效果,保證后面的教學活動在實踐和探究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提升滲透效果,發揮出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優勢。
總而言之,教學做合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數學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一教學方法的特點和優勢,將之積極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參與課堂實踐,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