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廣瓊
(重慶市梁平中學 重慶 405200)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在建設家園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生態文明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許多補救措施。而生態文明,在我國被列入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戰略,由此可見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鑒于此,國家、社會、企業都在紛紛提升環保意識,在學校中,學生更應該及早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觀。本文結合當下地理教育情況,就如何提高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進行闡述,希望以下策略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幫助。
高中地理教學通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其中,很多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中地理知識內容龐大、體系復雜、內容較多,而且不少知識都是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必然要依托課本教材展開[1]。但傳統的地理教材中,大部分知識都存在與生活脫節的問題,缺乏相應的實用和實踐價值。不過,隨著新課標的改革,高中地理教材也獲得了全新的生機,不僅課本內容難度有所下降,整體知識內容也變得更加簡化、易懂,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和積極性,并且增加了生態文明、人文文明等全新的教學內容。
例如,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時,教師可結合太陽的作用和能量,講述太陽給地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如太陽能為地球提供熱量和光能,通過對光能、熱能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減少對地球帶來的污染等。同時,結合這些內容,讓學生明白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共同事業;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建設生態文明對人類、環境的意義,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人類和環境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2]。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長遠,短期難以發現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和意義。
比如,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形象、生動的視頻、圖文,更好地認識生態文明。例如,教學“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時,教師可以結合“亞馬孫森林大火”事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學習。亞馬孫地區的自然火災非常罕見,但亞馬孫森林大火卻是常年不斷,多數火災都是人為造成的。在經濟、交流全球化的今天,通過世界觀去看待這片遙遠的森林,會發現亞馬孫如果再失去20%的森林,將會對世界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亞馬孫森林享有“地球之肺”的美譽,它擔負著凈化固碳、提供氧氣的重要責任,如果不增加對熱帶雨林的保護,必然會導致全球碳循環失衡,所以全世界的人們才會對亞馬孫森林大火給予極大的關注。通過案例分析,能讓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和認知。
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教學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問題的提出,能夠引發大腦的思考,通過思考探索,可以引發學生產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思考學習行為[3]。所以,教師在講解生態文明內容時,提出生態環境問題,能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進步的巨大影響。另外,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問題導學法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通過教材,深入解讀和分析生態文明問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辯證觀。
綜合上述內容,由于高中生接觸到的生態行為較少,對生態文明無法做到全面的認識。所以,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時,首先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最后才是各種有效策略措施的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文明素養,在高中地理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學習生態文明,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拓寬學生的思維意識,從而使學生透過現象觀察到事物的本質,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提升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其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