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光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第二小學 廣東廣州 511365)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的提出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學習中總是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應該提出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興趣愛好緊密關聯的問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可以在觀察、思考、操作、想象等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掌握各類數學知識,加強對重難點的把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穩定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對課堂教授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合理控制問題的難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重好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考慮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是否恰當。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同樣應該考慮提出的問題是否生動有趣,是否可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和思考,能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思考問題。小學生的年紀較小,穩定性較差,學生經常在數學課堂上出現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等情況,教師只有借助問題情境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才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注意力。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考,有效的問題應該是那些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動腦分析、思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的。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充分考慮是否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領悟和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基礎,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其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積極動腦思考,不斷超越自身已經具備的知識基礎,能夠學習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內容。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年齡情況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將課堂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好地結合,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架構理論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的橋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首先,一些教師對問題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和不足。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需要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統籌兼顧,將多方面的因素都納入考慮之中,這樣才可以在備課階段有效地結合課堂教授的數學知識內容提出問題,在數學課堂上一環接一環地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提問,促進各項數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與實施,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切實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難度過大,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反而引起學生的恐慌和厭惡,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1]。其次,創設的問題情境與課堂教授的數學知識相脫離。有的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相關生活情境搬入課堂,雖然這些情境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但缺乏數學特質,教師沒有有效地進行生活情境的再加工,沒能將其與課堂教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最后,問題情境的創設缺乏足夠的思維含量。數學課堂上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是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以這些問題為主要基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缺乏新穎性和生動性,缺乏適當的難度和障礙,很難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情境難度不大,沒有與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相結合,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難以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
要想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師就應該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的核心發展。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才會增多,數學教師可以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興趣特征,在課堂教學中選擇符合小學生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的元素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才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思維動腦思考,愿意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回答問題,不怕教師的批評和指責。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較遠,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是非常嚴肅的形象,學生不敢與教師交流,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限,不能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學生害怕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與教師的期待出現偏差,不敢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進行反饋。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作為劃分的標準區分對待班級學生,而是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僅從教材出發進行數學知識的教授,教師應該在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2]。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對生活場景進行一定的再創造,結合課堂教授的數學知識將生活實際中常見的場景構建成有效的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日常行為和生活入手,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借助生活實際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自己是課堂主角的心理,能夠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之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為例,這一部分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計算加減法混合的數學公式,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情境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學習和把握。“咪咪今天坐公交車來學校,上車后車上一共有9個人,過了一站,3人下車,7人上車,請大家思考現在公交車上還有多少人?”學生幾乎都坐過公交車,借助公交車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對混合運算這部分的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學生通過列出算式9-3+7=13可以得出公交車上現在還有13個人。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快速投身于問題的解決之中,學會如何進行混合運算,以及如何借助混合運算解決日常問題。
為了提升問題情境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借助有趣的故事情節,快速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主動地融入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小學生的年紀較小,對有豐富情節的各類故事非常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穿插有趣的故事,作為吸引學生動腦思考的有效教學因素,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學到更多數學知識[3]。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學生學習時會感到困難,一些學生一遇到需要自己動腦進行思考的數學知識就會產生畏難心理和畏難情緒,不愿意積極動腦思考。而將有趣的故事引入數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動腦思考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探究數學知識,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教師在教授周長知識時可以通過羊羊賽跑的故事進行教學:羊村開展了一次運動會,在運動會上進行了短跑比賽,喜羊羊和沸羊羊分別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進行賽跑,正方形的邊長為六米,長方形的長四米,寬八米。假設他們倆跑步的速度是一樣的,誰能最快到達終點?小學生對這類故事情節非常感興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學習,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數學教師教授的新知識需要學生借助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進行理解和掌握,一旦教師新授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產生矛盾和沖突,學生就會感到非常疑惑,想要找到產生矛盾的結點,更好地樹立自己學會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實際,合理把控,利用學生認知的沖突性,引導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和掌握,并且可以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改變傳統數學課堂中學生被動接受數學知識的狀況,使其主動地展開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在潛移默化中獲取更好的學習效果。
以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首先詢問學生:要想測量學校跑道的面積應該如何測量?是否可以像我們之前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一樣,用尺子直接進行測量?這樣借助學生已經具備的測量四邊形面積的認知基礎,使其產生認知沖突,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其進行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思考如何測量環形跑道的實際面積,探索計算其他梯形、菱形等多邊形面積的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動腦思考,深入探索新授數學知識。要想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師就應該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借助故事進行教學等,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并將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提升自身的知識運用能力,為后續初高中數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