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石永中學 四川廣安 638513)
通過多媒體、微課等手段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知識,加強對復雜知識的運用。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信息技術教學指的是教師運用一些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的圖片、圖形、文字、動畫、視頻、音頻等,并進行綜合處理,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學能有效地將教師、學生和多媒體結合起來,加強三者之間的聯系。在這三者之中,教師是知識傳輸者、解惑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則是知識和信息的接收者,多媒體則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有效載體,能夠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三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2]。
信息技術能將圖文有效結合,使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活潑,讓圖、文、聲并茂,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產生對某件事物的興趣,就能夠加強學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并且樂學不倦。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時,很多化學知識無法很好地展現,而且會耗費大量時間,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使得學生逐漸感到枯燥無聊,失去了對化學的學習興趣。而采用信息技術,教師能通過多媒體將生硬的文字生動地展現出來,其中可融入一些動態的示意圖以及豐富的影像資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真正將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通過觀看多媒體播放的教學內容,能讓學生加強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信息技術能將教材中的符號、文字、圖片等信息通過動畫和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能夠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的眼、耳、腦都高度集中,可提高學生的注意力[3]。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能在有效的時間內最大化地傳遞教學內容,教師不用浪費時間在黑板上板書,能節約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制作課件和微課視頻,在制作時,還可以查找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整理和分析,有效拓展課本中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將制作好的課件和微課視頻等資料打包放到教學平臺,學生可以自由下載觀看,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學生能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課后進行知識鞏固,將課堂上未弄懂的知識,重新進行細致學習,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直到弄懂所有疑問,這樣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制作出符合化學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精良的教學課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查找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源,然后結合教學內容,整合成具有趣味性、針對性、目的性的教學課件。信息技術能通過情景演示等方式,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課件,還能讓學生學習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一個互動平臺,創建一個學習交流群,學生每天在課堂上學習完之后,在課下做作業如果遇到困難,就可以在群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其他同學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教師在群內在線答疑,幫助學生排除困難,讓學生有效、掌握和消化知識。
高中化學學科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如“微觀粒子”這部分內容,如果在講解時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由于該知識比較抽象,難免會讓學生理解不清,造成概念的混淆,從而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會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學生失去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導致成績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模擬的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微觀粒子運動的軌跡。此外,一些化學反應現象也可以通過微課讓學生加深印象,如在微課中呈現出氧氣和氮氣,讓學生先認清這兩種氣體的區別,然后讓學生觀看其在雷電作用下,小部分產生反應生成一氧化氮的過程,接著讓學生觀看一氧化氮遇到空氣中的氧氣轉化成二氧化氮的現象,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二氧化氮遇到雨水轉化成硝酸的現象,再接著硝酸遇到土壤轉變成了硝酸根離子。學生觀看后不禁會感嘆化學知識的趣味性,可加強學生想要探索的興趣。這時教師再接著播放,視頻中出現了一陣雷雨,雨過天晴,植物吸收了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變得更加茁壯了。這時,教師可以請學生進行思考: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植物能變得茁壯呢?這時,學生就會發散思維,根據所學知識得出結論:是因為大自然給植物施肥了,植物吸收了土壤中的硝酸根離子這一營養物質。這個視頻能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實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內容,實驗過程能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有很多化學實驗對實驗條件、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較高,還有些化學藥品不能讓人體觸碰,并且一些實驗的化學藥品比較少,不能讓每一位學生反復實驗操作,而教師在進行演示時,也不能讓學生全方位觀察清楚。對此,運用信息技術中的投影技術,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例如,在“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物投影,讓學生能夠仔細觀察到實驗過程,學生能夠看到陰陽兩極產生的小氣泡,通過投影還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陽極產生了淡黃綠色的氣體,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及探究,得出結論:陽極有氯氣產生。接著進行演示,實驗結束后,向陰極滴入兩滴酚酞液,可以觀察到陰極溶液呈現出紅色,則又可以得出結論:陰極附近有堿性的物質生成了。運用投影的方式進行演示,能加強學生對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的認識。
還有一些化學實驗不能通過投影演示的方式展現,如一些不能保障安全的實驗、操作步驟較為繁瑣或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實驗,這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加強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和認識[4]。例如,教學“濃硝酸的性質”時,這個實驗具有危險性,不適宜讓學生做實驗,教師也不適宜進行課堂演示,因此,教師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視頻資料,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這樣既能保障安全,又能讓學生深入觀察到實驗步驟和現象。
總之,在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加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