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良
(安徽省太湖中學,安徽 太湖 246400)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一個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所謂“大數據”,就是以數據為本質的新一代革命性信息技術,在數據挖潛過程中,能夠帶動理念、模式、技術及應用實踐的創新。
在萬事萬物逐漸互聯化的今天,大數據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已是大趨勢。這也必然會給不斷改革中的語文和語文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我們將在循序漸進中深刻領受到語文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正在線上線下,形成一個新的教學生態。例如我們可以借此盡可能改變古文教學課堂沉悶、低效的狀況,改變作文“偽”教學的局面。
盡管大數據技術對教育、對語文教學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但是,對大數據下語文教學的擔憂,同樣是基于大數據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已經可見的是有些語文課失去了語文的味道,淪為了信息技術走秀課,輕視語文教學之根本。所以,我們不僅要欣然接受科技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巨變,同時在聲息喧嘩中也應保持一份“警惕”,始終牢牢把握住語文教學之“根”。
本文將從課堂教學的有效與高效、教師的發展、語文學科素養等三個維度,著重闡述在大數據時代為何要留住語文教學之“根”。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僅趕上了也抓住了時代變化的機遇,創新了理論,引入并融合了現代信息技術,不過卻存在著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表現為重數據收集,重內容的展示與灌輸,熱衷于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過分營造熱鬧氛圍;表面上學生興趣濃厚,但也“只是有趣而沒有效,課堂成了看沈小陽,搞笑而已”(李鎮西語),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內在聯系不夠,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這明顯違背了利用大數據打造語文有效課堂的初衷。
有效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李鎮西老師曾在闡述什么是“好課堂”時說:“所謂好課堂,就是‘有趣’加‘有效’。”他還強調:“‘有效’當然不只是指成績提升,但這是一個最重要也最直觀的指標。”那么,有效語文教學有哪些表現呢?“有效的語文教學要有三個環節:第一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是以課文的思想內容為背景,學習和領悟課文的語言文字及其組合方式,領悟文本形式表達的功能和效果,掌握語文知識;第三是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通過規則和例子的組合學習,以及變式練習,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大數據下的語文課堂要做到有效教學,教師須根據國家頒布的標準和學生發展實際,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效果、追求效率和效益,提升學生成績、優化學生素質,并使自身專業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能與學生一起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最高境界是“高效”。什么是“高效”教學?簡單點說,就是在教學中,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等多種形式來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并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常態化采集、分析,將之應用于對教與學的測試、診斷與反饋,最終達到最優的效果,即高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高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高效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大數據技術的積極作用。
大數據本質上是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術,所以它之于語文教學,實是推動和促進了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但不容回避的一個事實是,當前數據技術與教學的結合,還處在一個粗放的狀態或者說初始階段,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其他的教學工作極易被海量的數據淹沒,或者陷入對數據的選擇與分辨之中,恰恰忽視了人的發展。而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則是人的現代化,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則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支柱和最后保障。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鐘啟泉教授曾經指出:“學校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發展。”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從戰略高度明確提出,教師隊伍是新時代“國家富強、民主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語文、語文教學和學生發展的核心。語文教師的發展,除了一貫強調必須具備的專業基本素養,在大數據化的背景下,有新的走向。具體到實踐層面,體現為這樣幾種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數據分析與數字化評價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混合式教學能力、網絡研修和社群協作能力、人機協同的意識和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同時提升語文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只有激發出教師創造性從事專業工作的活力和潛能,才能有教師自身和教師隊伍的發展;只有教師有了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才會有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這就必須讓“一輩子學做教師”的觀念成為一種深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信念。而對教師專業學習的培養培訓,就必須突破教師工作的學科局限、地區局限和行業局限,強化“產——學——研——教”一體化的模式及其實踐。
語文課程改革的本質是“語文人”價值的發展。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為核心的語文素養,則是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北師大教授王寧認為,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所以,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貫穿于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準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
而學生語文素養能否落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有一個理想的語文課堂——與學生相關的大量日常教育事件發生的時間與空間。顯然這不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是技術的先進與否和在課堂上使用技術的多少,更是以教學意識和教學思維的變革為保障的。例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形成問題化學習和情境化學習;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語文學習活動;要完成語文學科課程和它與其他學科門類的綜合設計規劃,如果語文課堂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挑戰、發現的愉悅和情感的共鳴,如果語文課堂只是讓他(她)們消極、被動地感受在其他學科課堂上也能體會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那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就永遠只能是一句空話。
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變遷,通常是由科技革命推動的。大數據技術已然成為當下一個不可能被忽視的要素,它必將改變教育,也必將改變語文。然而,如果過于迷信數據與技術,那么語文教學、教師、學生注定會為技術所“累”。無論什么技術,也不能改變它服務于人的本性。如果大數據技術不能幫助語文課堂有效、高效地發展,不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能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方面發揮作用,那么它就是對教育教學無用甚至有害的技術。所以,有學者提出,語文教學中要暫時“忘掉”技術。“忘掉”技術,不是完全拒絕技術,而是把技術約束在合理的層面和范圍內,讓它做正確的事。對語文教學來說,就是讓它做最能體現語文教學價值和語文學科價值的事。從語文教育教學生態角度,嚴肅、認真地思考大數據技術對教育教學的變革與重建,會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看待大數據技術在推進語文變革過程中的作用,更清晰地看到這場變革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