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蓉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第五實驗小學,福建 泉州 362000)
相關研究指出,語文核心素養是當前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小古文承載豐富的傳統文化,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古文教學符合學科特征,深化學生對所學古文知識的理解,提高人文素養的同時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相關研究指出,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小學語文教師可借助互聯網選擇和教學內容有著緊密聯系的材料并通過音樂、視頻、圖片等生動直觀的形式為學生呈現,有效刺激學生聽覺和視覺等感官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感受語文學科附帶的無窮魅力。以《楓橋夜泊》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在講解這首詩詞時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首哀怨的古箏曲,學生在音樂中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到詩人面對江中閃爍的漁火和江邊隱約的楓葉,心中升起一絲苦愁和寂寥,正是這種思緒才導致詩人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響起厚重凄涼的鐘聲并飄蕩到客船,詩人面對這一切心中更加苦悶。從音樂中感受詩歌傳遞的氛圍,深化理解。再以《望廬山瀑布》一課為例,語文教師為學生播放瀑布視頻,雄偉秀麗、水珠四濺、霧氣繚繞的廬山瀑布出現在學生眼前,直觀理解作者描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更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通過文白比較閱讀促使學生感悟古文特有的韻律美。
所謂比較閱讀即將內容或形式相近、相同、相反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閱讀賞析,可對比二者之間的差別,把握行文特點的同時活躍思維,更能充分認識文章結構。教師在小古文教學運用比較閱讀可選擇一篇小古文和與其相關且學生較為熟悉的白話小故事,這種文言文與白話的對比能充分彰顯古文語言特點。以《龜兔賽跑》一課為例,這篇課文學生十分熟悉,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所耳聞。對此教師在古文教學中可將《龜兔競走》和白話文《龜兔賽跑》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緊抓關鍵詞理解古文中的含義。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小古文學習并不難,只要在學習中善于對比和思考就能發現小古文有著極強的趣味性,因為此類文章意蘊深厚,語言簡練且富有情趣,領略古文語言特點的同時激發學習熱情。此外語文教師還可為學生創設暗示情景;相關研究指出,如果想要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共鳴,那么就需要從情感方面著手??茖W合理的情景能讓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教師在小古文教學中可有意識地運用暗示原理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景,由此觸發學生內心情感并在熏陶感染中深層次感悟和體驗小古文特有的志趣美。以《伯牙絕弦》一課為例,語文教師在教學初期先讓學生感悟鐘子期和伯牙二人之間的情誼,并在誦讀伯牙在鐘子期墓前哀悼時寫下的短歌“憶昔去年春……不見知音人”中選配相應的音樂,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切實感受到伯牙和鐘子期真摯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正是這種暗示情景教學可以擺脫傳統語文教學枯燥繁瑣的講解,幫助學生走進“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1至6年級學生應學會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內在美,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每一篇課文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需要反復朗讀才能品味作者的表達意圖,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朗讀時能拉近與作者、文本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心靈碰撞和思維火花點燃之時陶冶情操,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應從個性化角度內化自身情感,若單純借助文字則無法使學生感受到文章思想感情,因而可借助想象開展教學,將單調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畫面,激發學生朗讀積極性,提高朗讀效率。
還是以《伯牙絕弦》一課為例,語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搭建朗讀層次,要求學生清晰且有層次地朗讀課文內容,感受古文傳遞的情感。在讀音方面,大部分小學生十分容易讀錯“弦”字的發音。在停頓方面,教師可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著手,讓其主動說出難度較大的語句,例如“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時再無知音”等,如果教師直接告知學生該從哪里斷句,必然會走進如灌輸般教學的弊端。讀準古文節奏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緊抓“哉”“謂”“兮”等關鍵詞,當學生明確語句含義后自然懂得該從哪里斷句以及為何要這樣朗讀等,較好地培養學生語感。在韻律方面,作為小古文朗讀的重難點,需要語文教師適時為學生范讀,尤其在處理“哉”和“兮”字時需讀出感嘆語氣,此時課堂瞬間彌漫出古風氣息,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朗讀古文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度提高朗讀水平。
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引入創意寫作,增強學生表達運用能力;教師在小古文教學中可基于朗讀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動手寫作古文的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文言文的語言特色,更在練筆寫作中達到遷移運用的效果。以《楊氏之子》一課為例,語文教師給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其中一組擴寫孔君平和楊氏子的對話和行為動作,一組擴寫楊氏子外貌,一組擴寫楊氏子對孔君平聰慧靈敏的反駁。小學生寫出的文言語句有著較強的靈動性且充滿想象力,無論學生在寫作中語句表達是否存在瑕疵或設計的故事結尾是否合理、完美,都能感受到小學生學習古文的熱情,不僅能提高小古文教學效率,更能有效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學生小古文學習的根本性因素,因而培養學生學習古文興趣十分重要。但相關研究指出,當前大部分小學生對古文學習興趣較低,多和缺少實際應用古文語境以及脫離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再加上古文中運用的生字和詞匯較為生僻,因而總是出現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講解的情況,學生在聆聽中覺得單一枯燥,正是這種長期不斷的惡性循環導致古文教學陷入被動局面。所以語文教師應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征并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開展古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聯系學生生活,走進古文文化。由于古文和學生現實生活有著較為久遠的距離,與當前生活所運用行文習慣有著極大不同,必然會使學生產生陌生感。對此,教師可借助辯論會、猜讀法或體驗法等讓學生親近歷史人物。以《兩小兒辯日》一課為例,朗讀課文后可讓同桌之間分別扮演古文中的兩名兒童,要求體現人物性格,必要時可引入肢體語言展現人物性格。讓學生挑選古文中印象深刻的語句能較好地將生活和所學知識相連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其次拓展材料,探尋文化。當前我國社會十分流行“國學熱”,很多家長都為學生選擇國學班增強文化底蘊,語文教師也帶領學生朗讀和背誦經典。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在跨文化交流中合理講解中國故事,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伯牙絕弦》時,古文中涉及知音、古琴、泰山、高山流水、江河等文化,上述事物帶有顯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學生可在自由拓展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以及其他學生分享,激發學習古文興趣的同時感受文本外的人文價值。
總之,古文涵蓋著民族文化和語言教育知識,語文教師在小古文教學中應充分結合古文特征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多方面開展教學,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增強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