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婷
(江蘇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支點式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尋找、發現并把握關鍵之處,并由此采取適宜的學習方式展開學習活動。繪本是適合低年段學生閱讀的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圖畫書。基于支點式學習,教師在繪本閱讀指導過程中幫助學生采用適宜的方式初步發現、明晰學習的路徑,學會學習。這樣可以將繪本的優勢發揮出來,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與新課標中對低年段學生學習閱讀、寫作的要求相適應。
想象是繪本的特質,猜讀是繪本閱讀的重要方法。在繪本的支點式學習過程中,以猜讀故事為支點,通過引導學生大膽預測、合理推測、自由聯想,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實現創造性學習并體驗繪本閱讀的快樂。
學生閱讀繪本時,最先看到的是封面,封面的圖片一般與故事的內容有關,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封面圖片大膽預測故事。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激起閱讀興趣。繪本《逃家小兔》的封面上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中大兔子和小兔子的臉對著臉。教師讓學生結合書名,根據圖片預測故事情節。有學生說:“小兔子被大兔子罵了,小兔子一生氣就離家出走了。”有學生猜:“有其他動物想傷害小兔子,大兔子和小兔子商量著安全的逃跑路線。”還有學生猜:“小兔子在玩躲貓貓游戲。”各種猜測使學生有強烈的閱讀愿望,他們會帶著疑問去繪本中尋找答案。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已知的線索去合理推測未知的內容。《大衛,不可以》中的大衛正在客廳玩棒球,他一只手拋起棒球,另一只手揮舞起了棒球棍。教師讓學生猜一猜后面會發生什么事,學生有各種推測,其中一位猜的內容和作者設計的一樣。問其原因,他說他關注到了客廳桌子上的花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他推測一個漂亮的瓷質花瓶可能會被打壞。教師趁機向學生解釋什么叫合理推測,并說明推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沒有固定答案。
學生在讀繪本時,看到繪本上的內容,通常會把它們和別的事物聯系起來,這種思維活動就是聯想。低年級學生不但會把繪本里所寫的事物和道理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而且會把其中的道理和事物與其他書本相聯系。學生通過自由聯想可以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發。《我爸爸》繪本教學中的拓展延伸環節,教師讓學生也介紹一下自己的爸爸。學生在對繪本故事的了解中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爸爸,從各種各樣的回答中,我們能感覺到孩子對爸爸的崇拜和愛。課中,有一位學生在談閱讀感受時說她想到了類似的一本書《我媽媽》,教師借機讓學生課后去閱讀。這些聯想的內容讓繪本閱讀更加充實和立體。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它是學生進入繪本閱讀的鑰匙。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要通過外界不斷的培養和鍛煉才能獲得,它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支點式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在繪本的支點式學習過程中,以細致觀察為支點,通過引導學生讀懂“圖畫語言”、關注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他們不但會在不斷找尋的過程中感受發現的趣味,而且無形中習得了繪本閱讀的方法,從而學會閱讀,學會學習。
在繪本的“圖畫語言”中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色彩、構圖和線條。不同的色彩傳遞著不同的感受,例如綠色代表著生機和活力;黑色代表著神秘和陰森;紅、黃等暖色調代表著溫暖與歡樂。在繪本《點》的閱讀課中,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主人公心情與圖畫背景顏色的關系。當瓦斯蒂抓起墨水筆在紙上用力一戳時,她的周圍滿是紅色,這里的紅色代表著她的煩躁;幾個星期后,在學校的美術展覽會上,瓦斯蒂畫的點贏得了許多稱贊聲,此時的她被黃色包圍著,黃色暗示了主人公的快樂與自信。
構圖是指各事物在圖畫中的位置、視角、比例等。繪本圖畫里的布局安排與角色間的微妙互動或情感對應。繪本課《月亮的味道》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動物每一次疊加前后的區別,學生會發現每個動物在圖中的位置有所變化,每一次變化是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表示。學生幡然領悟,這樣的構圖體現出了小動物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
線條與角色與情緒和感受有關,比如直線營造了平和的氛圍;弧線顯現出柔和的感覺;尖銳的線條暗示著緊張。《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閱讀課中,有學生發現爬樹之前的鼠小弟尾巴是由弧線構成的,爬樹中的鼠小弟尾巴變成了尖銳的線條,教師相機介紹了線條與角色情緒的關系,并提示學生今后觀察繪本圖片要關注圖畫中的色彩、構圖和線條。
繪本是一本神秘的地圖,到處藏著秘密。我們要善于引導孩子發現圖畫中的細節,讀懂了這些細節,才會加深對文本故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這不是我的帽子》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大魚的眼睛和一串白色的小泡泡這兩處細節。學生會發現大魚的眼神變化很有喜感,四幅圖中大魚的眼神分別是一閉、一睜、向上一挑和一擰。大魚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它的眼神告訴我們它已經知道是小魚拿走了帽子。白色的小泡泡則暗示了魚游動的方向。學生在找尋細節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秘密,體驗著閱讀的快樂。
讀寫繪是指學生在大量閱讀優秀繪本的基礎上,根據繪本精美的插圖、凝練的文字,運用相似的情節、語句或圖畫進行表達。支點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學習并體驗成長的快樂。在繪本的支點式學習過程中,以讀后寫繪為支點,通過指導學生遷移語言表達,進行仿寫;利用繪本空白,想象補寫;聯系生活實際,嘗試創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寫繪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創作,而且能以閱讀帶動寫繪,再以寫繪促進閱讀,實現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學生可以模仿繪本中的典型語句、結構進行語言表達,在仿寫的過程中領悟繪本精彩的表達方式,提高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在《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大兔子和小兔子用各種身體動作和身邊的景物來表達自己對彼此的愛,文中反復出現了“……有多……我就有多愛你”,教師讓學生用上這個句式來寫一寫自己對父母和他人的愛。這些仿寫的語言是學生對繪本的積極回應。
很多繪本在圖畫的設計或語言的表達上會留下一定的“空白”,這些“空白”給了學生想象和創造的空間。不管是故事發展中的“空白”,還是故事結尾處的“空白”,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些“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表達。《大衛,不可以》第二張圖畫的內容是站在客廳里的大衛把全身弄臟了。教師讓學生先根據大衛現在的樣子猜猜看大衛去玩什么了,再讓學生動筆寫下此處的“空白”。《這不是我的帽子》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我們只知道大魚拿回了自己的帽子,小魚怎么樣了?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師抓住了這個“空白”,引導學生再次回顧繪本圖片的細節,補寫出故事的結局。學生對繪本結尾“空白”處的想象和補寫熱情給了繪本各種各樣奇妙的結局,升華了自己對繪本故事的感悟。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繪本,而且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因為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的思考要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達融合才會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讓閱讀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低年段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繪畫與寫話相結合的繪本創編形式更適合他們的表達。學生在讀完大量優秀的繪本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繪本創作的方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或自己想象的世界。有學生用這種方式記錄自己的每日生活;有學生讀完《我爸爸》后,自己創編了主人公是自己爸爸的《我爸爸》;還有學生將自己想象的未來世界用圖文并茂的繪本形式表達了出來。創編繪本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讀繪本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練習表達,使語文教學成為一個讀寫繪結合的整體。讀后寫繪,寫繪促讀,從而使學生的讀寫繪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我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支點式學習致力于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動力,在繪本的支點式學習過程中,以閱讀熱情為支點,通過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優秀閱讀材料的方法,為學生的獨立閱讀和終身閱讀打下基礎。閱讀是一個過程,它不以一本繪本開始,更不因一本繪本結束。學生的繪本閱讀不能局限于這節課,應該走出課堂,由此及彼,探尋好書。繪本教學中,教師由《大衛,不可以》引出了美國凱迪克大獎,讓學生知道凱迪克大獎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接著又利用此獎向學生推薦了榮獲此獎的系列繪本,《大衛惹麻煩》和《大衛上學去》。教師建議學生今后在繪本選擇時,可以多關注得過知名獎項的繪本。此環節的處理,不僅喚起了學生課后讀另外兩本繪本的閱讀期待,而且使學生掌握了自主選擇優秀繪本的一個方法。這讓學生對課后的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主找尋優秀的文學作品。
教師在支點式學習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繪本閱讀教學,學生在親近繪本的過程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學會閱讀,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生通過尋找、抓住、發展閱讀的支點,看清自己的學習路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提升了獨立閱讀的能力,為其一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