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靜
(沈陽市圖書館,遼寧 沈陽110015)
2011年12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中明確要求:“公共圖書館應在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分層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總分館服務,形成統一的機構標識,統一的業務規范,建立便捷的通借通還文獻分揀傳遞物流體系,提升同一地區公共圖書館系統的整體形象和服務能力。”自此之后,總分館制已經成為中國公共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標準配置”[1]。近十年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廣泛開展總分館建設的探索,不僅涌現了形式各異的總分館體系,而且總結出可供推廣和借鑒的實踐模式。
總分館是指各個館共用一個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形成的緊密聯盟,能實現最大化的資源和數據共享,采用總分館制的各館,財政統一、索書號統一、條碼規則統一、借閱規則統一,用館藏地點來體現分館概念。
兩個或兩個以上圖書館聯盟實現實時館際互借時,采用的方式就是圖書館集群方式。集群中心是圖書館集群的核心,是集群請求的中轉和處理中心、日志和統計中心,負責配置參數、提供本中心相關讀者信息、圖書信息接口,同時處理分中心讀者和圖書的借還以及圖書、讀者信息修改、記錄讀者集群借閱備份。集群方式可實現圖書集群檢索,既能實現通借通還,又能保持分館各自的特色和多樣化。對比總分館式,集群是多個分館形成的總分館松散聯盟。
“嘉興模式”是嘉興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運行體系,即在服務、管理等方面,總館與分館采用統一的管理模式。在分館里,讀者能體驗到在總館的服務。經費、人員均由總館管理,分館相當于總館館舍之外的館藏地點。
同樣的還有“上海一卡通”模式,上海一卡通把上海所有的區縣、街鎮都納入其系統。整個上海所有公共圖書館外借圖書信息都在一卡通中體現,方便進行數據分析。不管在上海哪里借閱文獻,只要找到一卡通的網點,都可以歸還文獻,方便了跨區利用的讀者[2-3]。
這種總分館模式的優點是總館負責所有文獻的采購、加工和分配,降低了分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技術要求,但同時,缺點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需要整個行政區的政府采取行政措施來要求和規范各分館,需要協調行政管理、財政經費、人員分配等一系列的問題,實施起來有難度,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來協調。第二,分館不能自主購買文獻資料,只能由中心館統一采購,統一配送,不能根據分館周邊人群對文獻的不同需求來分配圖書,不能對各區縣圖書館的隊伍建設起到加強的作用。
結合以上例舉分析可知,南方地區圖書館的總分館主流模式中,總館在人事、采購等圖書館業務上,可以對分館直接分配和管理。然而沈陽地區的市級、區級圖書館都歸市級、區級政府文化部門主管,市級、區級文化部門由市政府、區政府領導,財政預算、指標也都由市級、區級財政部門管轄,市級圖書館對區級圖書館只有業務指導功能,因此在沈陽地區各圖書館這種行政上各自為政的狀態下,以上“嘉興模式”“上海模式”是無法實現的。為了實現和推進沈陽地區圖書館的總分館制,經過市、區兩級文化主管部門的協調,決定采取集群式分館建設,以期達到覆蓋沈陽地區、滿足讀者文化需求的目標。
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為建設原則,整合沈陽市的公共圖書館資源,建立覆蓋全市城區、組織結構科學合理、運行高效節約、文獻資源共享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實現市、區兩級圖書館“一館借書、多館通還”的建設目標,在條件成熟后,逐步推進郊區、縣(市)及街道、社區分館服務體系的建設。
構建以市圖書館為中心館,區級圖書館、各級少兒圖書館為分館,24 小時自助圖書館為補充的“總分館”的運營模式,通過統一的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聯結成“圖書館群”,借助現代化物流實現文獻資源在各服務網點全流通,實現文獻的通借通還[4]。在具體實踐中,以沈陽市圖書館為中心館,市少兒圖書館及和平區、沈河區、鐵西區、皇姑區、大東區、渾南區、蘇家屯區、沈北新區、于洪區9個區級公共圖書館建設成為通借通還集群分館。和平區少兒圖書館、鐵西區少兒圖書館、皇姑區少兒圖書館、大東區少兒圖書館建成通借通還區級分館,加入統一服務平臺。
2.3.1 網絡管理平臺
市圖書館與分館圖書館(各區縣館、各少兒圖書館)網絡信號連接采用互聯網絡,分館圖書館數據經由虛擬專網與總館連接,統一采用圖書館集群業務管理系統;區級圖書館與服務點采用互聯網絡或專網,網絡設備采用具備VPN 功能的防火墻,并且所有業務用機均可上網。
2.3.2 物流管理平臺
全市各圖書館之間圖書自由流通,各成員館設立專架,集中按序擺放其他成員館的圖書,供讀者借閱及各館調配,各館定期回收本館圖書,暫不設物流單位,待運行一段時間后,根據實際情況再確定是否統一通過物流單位配送圖書。
2.3.3 信息服務平臺
市中心館及區級總館以通借通還聯合管理平臺為基礎,建立讀者交互服務系統和數字閱讀移動服務平臺。以各館讀者信息為數據源,整合電話語音服務、短信服務、移動終端APP等信息傳送渠道,提供信息推送服務,實現圖書查詢、續借、催還;讀者個人信息查詢、預約通知;圖書快遞、圖書館信息發布、定位查詢等功能。
2.4.1 市級中心館
市圖書館承擔市級中心館的職責,負責制定《沈陽地區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流通服務規則》,制定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工程網絡建設標準、管理制度、業務技術規范,搭建包含業務集群管理系統、讀者信息服務系統、物流管理系統和信息監控系統的聯合管理平臺,負責相關的技術指導、運行維護、宣傳推廣、人員培訓工作。
2.4.2 集群分館
制訂本區總分館系統事業發展總體目標、年度工作計劃和經費預算;負責文獻采購、分編與分配;建設總分館統一的管理平臺,搭建業務管理系統的基礎環境,分館圖書館網絡信號接入采用互聯網絡或專網,保證與中心館之間的網絡連通性、數據傳輸速度,防止出現數據延遲和丟包現象,帶寬不低于100M;制定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服務標準,督導分館規范建設與服務,設置專業技術人員保障,負責分館工作人員的統一業務培訓和考核[5];負責協調本區總分館間圖書物流配送。
2.4.3 區級分館
建設總分館統一的管理平臺,搭建業務管理系統的基礎環境,分館圖書館網絡信號接入采用互聯網絡或專網,帶寬不低于50M,設置專業技術人員保障,負責協調本區總分館間圖書物流配送[6-7]。
自2016 年集群式總分館體系建成開通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各館讀者不再受辦證館限制,目前可在全市13家圖書館通借通還。據統計,2016 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550 人次,圖書4683 冊次,2017 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1501 人次,圖書13838 冊次,對比2016 年,通借通還讀者增長172.92%,流通圖書增長195.49%。2018 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2535人次,圖書23228冊次,對比2017年,通借通還讀者增長68.88%,流通圖書增長67.86%。(2019 年,大東區、鐵西區、渾南區圖書館由于館舍原因相繼閉館,只提供服務器網上服務,保證通借通還,所以不做數據比對。)
作為集群圖書館的中心館沈陽市圖書館,2016 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326 人次,圖書3567 冊次,2017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683人次,圖書9579冊次,對比2016年,通借通還讀者增長109.5%,流通圖書增長168.54%。2018 年全年通借通還讀者960人次,圖書13699冊次,對比2017年,通借通還讀者增長40.56%,流通圖書增長43.01%。
通過以上數據對比,全市通借通還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程度顯而易見。對于中心館來說,每年接待通借通還的讀者量隨全市數據而變化,每年增長值略低于全市增長值,說明各分館讀者從一開始以沈陽市圖書館為主的借閱,慢慢轉移到就近圖書館閱讀,讀者借閱以交通便利為主,而且不再受讀者辦證館的地理位置所限。
盡管集群圖書館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部分區館館舍陳舊,設備老化,更有甚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不能開館,有的區縣館網絡依附區政府政務網,只要政務網出現故障,通借通還就無法開展。其次,區縣館員技術水平不高,如果通借通還遇到問題,大多無法立刻解決。同時由于種種原因,區圖書館很多骨干人員都被借調到上級部門工作,大大削弱了本館的技術力量,使得本就人才不充裕的區縣圖書館更加缺少有能力、有技術的工作人員。以上問題已經成為集群式總分館模式繼續發展必須跨越的障礙,亟需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
就目前的發展規劃來看,集群式總分館模式在系統進一步優化的前提下,還能夠實現很多功能,比如:實現讀者集群財經退還、取消等基本管理功能;集群條碼的歷史借閱、當前借閱查詢;跨集群借書增加積分;分集群可以具備統計功能;在微信端和統一用戶結合,實現集群讀者跨館參加集群活動、續借、查看當前借閱等。
3.3.1 發揮集群圖書館主館優勢,建立全市數據存儲中心、應用系統中心
在沈陽市圖書館現有數字圖書館的設施基礎上,進行數據中心擴容改造,建立全市統一的數字圖書館云數據中心,實現沈陽市圖書館及13 個區縣圖書館的數據及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在整個區域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電子資源的群際共享和整合利用。
這種方式,在行政管理上各自獨立,不改變現有的行政格局,既緩解了各區縣圖書館由于經費緊缺,想要購買平臺和設備,就買不了書的窘迫現狀,而且還能保留各區縣圖書館的基礎業務,有利于各區縣圖書館本館技術人才的培養[8-9]。
3.3.2 集群方式不再受行政、地域、業務系統限制,實現多行業、多領域的資源共享
以上都是在使用相同圖書館業務系統的情況下,同構系統的集群方式,針對異構系統,也就是不同圖書館管理系統的情況,集群方式還可以擴展使用,只要使用中注意接口、協議等問題,異構系統也可以做集群方式。針對不同行政歸屬、不同領域甚至不同行業,能夠以分館的形式做到資源開放、互補、共享、共建,比如:學校、研究機構、企業等擁有大量信息資源的機構,完全能夠加入集群,從而實現整個地區資源的共建共享。
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已然成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趨勢,其既能有效整合區域范圍內的圖書館文獻和電子資源,節約采購成本,還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并利用圖書館,提高文獻資源的流通率,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滋養群眾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