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菁
(蘇州市吳江區圖書館,江蘇 蘇州215200)
文化旅游是通過旅游來感知、了解和體驗人類文化的行為,通過旅游體驗文化已經成為旅游的全新風向。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全面升級的新階段,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全新消費需要、推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文旅融合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文旅融合的發展。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文旅融合邁向發展的新階段。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關鍵主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相關法規政策推進下,有效把握時代機遇,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優勢,探索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更多可行性。基于此,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紛紛轉變服務理念,注重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和文化服務領域,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打造全新的閱讀服務陣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秀文化和旅游服務的美好向往,也為更多公共圖書館探索服務新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1]。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日益凸顯,通過推進文旅融合,將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全面融合,助力文化服務與旅游開發無縫銜接,為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探尋出新的科學路徑。
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也是決定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公共圖書館是區域文化中心,有豐富的館藏文獻和圖書信息、專業的管理人員,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推進文旅融合為圖書館整合自身資源,提升發展層次指明了方向。通過對公共圖書館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可使其轉化為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全新旅游形態。因此,基于文旅融合的全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了圖書館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公共圖書館助力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全新視角[2]。
公共圖書館是我國現代文化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確對接大眾文化需求,全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及服務效能“低下”等問題的進程中,通過實施文旅融合,探索全新服務空間,為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服務,推進服務方式創新搭建了平臺。公共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服務,以構建全新服務機制為核心,建立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現代公共圖書館管理制度,構建公共圖書館為主、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共享發展格局,激發服務活力,使文化資源與服務體系惠及更廣大的群眾,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能力,為現代文化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動力。
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公共圖書館的價值使命和職責定位從傳統的圖書借閱向新的文化傳播、教育服務全面升級。公共圖書館要重視挖掘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文化、技術和人才優勢,積極履行文化服務職責,創新服務形態,承擔文化評估、數字閱讀和會展講座等多種公益職能,組織開展文化資源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重構文旅融合生態,有助于公共圖書館盤活現有資源,提升文化服務覆蓋面,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未來,公共圖書館要深度挖掘資源,積極延伸服務領域,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使圖書館不僅成為讀者重要的閱讀空間,更打造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地標[3]。
在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吳江圖書館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在為大眾提供“普惠式閱讀服務”基礎上,“深耕”公共文化服務,“細作”主題圖書館建設,通過精心策劃、組織“圖書館+旅游”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為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實踐。
吳江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以書為媒,讓圖書館元素走向室外,融入群眾生活,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搭建了溝通的“橋梁”,成為城市文旅融合的全新典范,為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打造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吳江樣本”。吳江圖書館通過增強自身服務能力,激發大眾情景認同,提供精準服務來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針對視障讀者,吳江圖書館推出了“陽光閱讀”項目,尊重特殊群體讀者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閱讀指導,尤其針對特殊讀者的閱讀權利以及知識接受和思想傳播的現實需要,構建了系統、聯動的文化服務機制。通過展現公共圖書館的審美能力,孕育城市文化精神,重視發揮公共文化對大眾的美育價值,通過創新經營理念,激發服務創意,打造了文旅融合服務“新地標”,為文旅融合創造了新的服務引擎。吳江圖書館通過專設“古籍閱覽室”“古籍專用修復室”,扎實開展古籍保護及普查工作,并成功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為經典文化供給提供了重要支撐。立足理念創新,將助力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轉化為民生服務、閱讀推廣和文化建設,成功榮獲2015年我國十佳“最美基層圖書館”,為圖書館閱讀空間全面提升與品牌塑造探尋了全新路徑。
文旅融合是一種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形態。在打造文旅融合服務模式時,吳江圖書館打破閱讀空間界限,將閱讀推廣與旅游服務創造性融合,形成了“閱讀齊步走”“陽光閱讀”等全新閱讀模式,為讀者提供“學、知、行”的融合閱讀服務。“閱讀齊步走”“陽光閱讀”項目通過將文獻資料、閱讀服務與大眾全新需要全面結合,在各個鄉鎮開設分館,實施“分館制”,充分調動了讀者參與閱讀服務的興趣,實現從館內服務向館外參與的有效延伸。此外,為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閱讀需要,吳江圖書館舉辦“夏青杯”朗讀大賽,為讀者提供了展示個人藝術的平臺,成功引領吳江閱讀全新風尚。吳江圖書館積極融入數字閱讀環境,創新性開展線上選(買)書、線下配送的“讀佳·悅借”服務創新模式,服務范圍全面覆蓋吳江全區,充分滿了足讀者閱讀需要,為文旅融合發展探索了新路徑。
吳江圖書館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進程中,注重引入多元社會力量,敢于創新辦館思路,加快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在充分尊重吳江文化底蘊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為大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吳江圖書館依托“長三角一體化閱讀聯盟”,與宣傳部門、文旅部門和出版機構多方協作,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提供豐富多樣、形式新穎的全新文化服務。借助該聯盟的優勢,充分借鑒吳江區、嘉善縣、青浦區的地域文化資源,吳江圖書館還開展了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閱讀推廣活動,為廣大讀者提供了高質量的文化供給,使“愛讀書、善讀書”成為吳江閱讀風尚。如邀請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組織開展“江南文化和世界主義”主題講座,開啟廣大市民共享書香、體驗“悅”讀的新篇章;參與“誦讀經典·點亮童心”長三角閱讀聯盟,籌劃舉辦“千人閱讀馬拉松”活動,通過發揮聯盟各成員單位的聚合效應,有效助力公共文化服務。2018年,吳江圖書館在堅持政府主導、大眾廣泛參與的原則指導下,與相關企業協作,引入“智慧圖書館”理念,打造了15分鐘城市閱讀圈,創新性地實施“城市書房”服務,借助“互聯網+”開展數字閱讀和新媒體服務,實現閱讀文化與休閑旅游的全面融合。
隨著文旅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吳江圖書館提升服務品質,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發揮現代技術優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文旅項目,如開發具有獨特創意的文創產品,切實提升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力、競爭力、吸引力。吳江圖書館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對明弘治年間以來吳江地區的縣志及鄉鎮志進行數字化處理,為讀者提供了網絡閱讀、檢索和下載等多種服務功能,滿足了數字時代大眾閱讀的需要。借助“讀佳·悅借”平臺開通“你閱讀我買單”線上模塊,為互聯網全面融合背景下的“館店合一”探索了全新模式,通過為讀者提供個性化送書上門和圖書館(網點)自提等多種服務,充分展現了技術創新動力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優勢。在人才培養方面,吳江圖書館積極組織“文化蘇州云”數字文化業務培訓,實現了數字信息技術與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有效融合。通過發揮現代技術優勢,提升了吳江圖書館的智慧服務能力,構建了全新的“城市大腦”和虛擬閱讀空間,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服務體驗和數字閱讀體驗。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因時而動,注重研判大眾需要,將文旅元素融入閱讀推廣服務,積極打造文旅空間,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途徑,特別是處理好大眾個性化、多元化閱讀服務需要與圖書館資源相對稀缺的現實矛盾,為文化和旅游深度、廣泛和高水平融合貢獻全新動力。
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公共圖書館進一步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發展方向,也是積極探索全新服務空間和服務項目的重要動力。目前公共圖書館正面臨文旅融合發展窗口期,要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堅持“用戶體驗”,積極推進地域文化與旅游產業全面融合,通過尋找文旅融合的全新切入點,拓寬公共圖書館服務領域,增強文化厚度,更好地展現自身功能,創新服務載體。公共圖書館要積極遵循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跳出傳統運營觀念,將圖書館服務與民俗文化、地域風情和文化創意相融合,實現與行走閱讀、休閑文化和全民閱讀的有效融合。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要注重詮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根據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和讀者特點打造公共閱讀空間,通過特設專門圖書專架和電子設備,供讀者查詢、了解文化旅游相關知識信息[4]。
在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和文旅融合進程中,提升旅游品質,詮釋內涵式文旅融合模式可以成為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結合公共圖書館資源特征和發展條件,可以通過以下模式積極嘗試:模式之一,研學旅游。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知識的重要匯聚地,在研學旅游熱不斷提升背景下,以滿足讀者求知欲為基礎,開發研學旅游服務。公共圖書館開發研學旅游模式不僅極具可行性,也在豐富讀者文化資源、完善公共服務內容和提升社會影響力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意義。模式之二,文化旅游。公共圖書館通過收集地方傳統文化和旅游文化信息,為讀者追尋、鑒賞各地文化提供服務,開展多元主題文化活動,幫助讀者了解傳統文化故事,實現文旅融合的最佳效果。模式之三,文化休閑旅游。將公共圖書館與旅游公共空間建設相融合,打造成為大眾文化休閑旅游的全新目的地。當前我國部分公共圖書館受規劃、建設影響多集中在市區且為現代建筑,不利于公共圖書館提供旅游服務。未來可以嘗試將文化服務延伸至游客景區,建設具有旅游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圖書館分館,使游客在享受旅游服務的同時,感受文化內涵[5]。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創新融合體系,拓寬融合領域,推進深度合作,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和旅游產品,通過延伸服務范圍、創新服務形式和拓展服務空間,推動文化服務實現全民、全環節覆蓋,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助力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力量。要堅持“能融則融、宜融則融”的發展原則,將文旅融合作為推進圖書館發展創新、提質增效的重要動力。政府層面,要注重盤活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加強對文旅資源的深度融合指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文旅深度融合的項目,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和資金方案,為公共圖書館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全面保障。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要結合自身文化內涵和資源條件,超前規劃、科學布局,通過完善文化體驗設施建設,及時更新科技設備,構建完備的文旅融合新機制,提升公共圖書館助力公共文化服務的實力和能力。要充分發揮自身在科學普及、少兒教育和多種類型讀者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嘗試將文學閱讀與戲劇表演、影視文化全面融合,營造“閱讀”活起來的理想氛圍。公共圖書館與旅游景區相結合,使讀者更為全面、深入了解地域文化,提升旅游內涵,以旅彰文,實現文旅資源共享、價值共贏。
為大眾提供高質量服務是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要求,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目標,通過發揮融合理念和技術優勢,為大眾提供“沉浸式”閱讀體驗,塑造思想智慧與旅游休閑相融合的立體化閱讀空間,使圖書不再是簡單的圖書資料、文化不再是簡單的文化供給,通過整合全要素、創新服務方式和服務路徑,實現文旅融合的最佳效果。此外,進一步完善公共閱讀空間的閱讀設備和服務資源,通過加入文創作品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推廣活動,發揮資源優勢,完善技術支撐,打造最美閱讀空間,充分滿足大眾對優質文化和旅游活動的美好期待。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智能技術也為公共圖書館提供了科普教學和智能應用等多種服務支撐,比如使用智能技術和設備改善圖書館硬件設施,提升公共設施品質;借助現代技術,整合自身平臺、讀者群體等多種優勢資源,加強與文化、旅游和新聞宣傳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最強文旅合力[6];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展示平臺優勢,為讀者提供VR、AR 閱讀體驗。總之,公共圖書館要借助技術優勢,充分研判讀者閱讀需要,開展研學旅游、休閑文化旅游和定制主題旅游等多種文旅融合活動,滿足大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期待和美好向往。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公共環境、資源要素和服務內容均充滿了文化內涵。在推進文旅融合深度發展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將文化服務與旅游發展相融合,準確把握服務重點,全面整合地方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各類文化載體開展數字服務、閱讀推廣和文化創意活動,嘗試增加圖書館的旅游服務功能,構建全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塑造文旅服務品牌,在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優勢基礎上,推出富有文化休閑和旅游特色的服務內容,全面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旅游服務水平,從而適應文旅融合時代背景,為自身發揮更大價值尋找到新的科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