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甜 李婷婷 吳 迪 侯 偉 王光輝
([1]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嘉興 314000;[2]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嘉興 314000)
人文素養這一概念,在學術界、教育界的使用頻率都是比較廣泛的,但因其內涵較廣,目前學界尚無統一界定。概括來講,人文素養指的就是人在建立自身的價值體系和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內在品格和外在行為,①表現為人文知識的獲得、人文精神的彰顯和人文行為的具體體現。人文素養對于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養成。
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兩種屬性:一是自然生命,另一是文化生命。②前者是基礎,后者是人的本質,分別屬于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筆者看來,是學生獲得安身立命的不同知識分類。作為工科大學生來說,其所接受的專業知識教育突出的是工具性知識和實踐的獲得,人文素養教育則更多的是培育學生對于自身內在的人格和精神層面的關注,其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正是因為如此,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
通過人文素養教育,增長人文知識、培育人文精神、強化人文行為,從工科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層面來說,這是豐富其情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其家國情懷、實現從“成才”到“成人”的應有之義,不僅有利于實現自身的價值,更有利于增強其時代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從現實環境考慮,在當下的發展多樣化、價值多元化背景下,這是進行應用型高校教育改革、培育兼具專業知識儲備和獨特人文情懷的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的關鍵內容,是建立健全應用型高校立德樹人機制的重中之重。
思政育人體系不完善。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應用型高校是根據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設置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獨立學院,致力于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富有應用型、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培養目標雖然明確,但是在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在“育人”和“成器”之間,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怎么培養這些能力和素養等,尚未有完善的育人體系。在頂層設計理念尚未明確的背景之下,部分應用型高校從課程設置到教育理念,不同育人主體的育人理念不一致,導致思政育人隊伍力量薄弱,這也給建立完善的立德樹人體系增加了難度。
人文底蘊不深厚。文化素養是校園建設的核心,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對于學校的育人工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首先,應用型高校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理念之下,過于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輕視了人文知識的灌輸,導致整體的人文教學氛圍淡薄。其次,學校的辦學層次在不同程度上決定著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部分應用型高校缺少人文積淀,重視實際效用、輕視校園文化軟實力建設。此外,由于人文素養界定上的復雜性、評價上的復雜性和培養上的長期性,多重影響之下,導致應用型高校整體人文教育氛圍淡薄,校園的人文底蘊構建困難重重。
人文基礎知識貧乏。大學生作為高校的核心主體,其主流思想是比較積極向上的。但是,大部分工科大學生在效用至上的理念影響之下,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整體的人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具體表現為人文閱讀積累較少、人文閱讀習慣欠缺、文字運用能力較差、語言結構單一等。
人文精神素養薄弱。人文精神強調把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訴諸于人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由于受時代的影響,部分工科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存在多元化的趨向,人格發展不完善、思想意識淡薄、精神境界偏低、理想信念認知模糊、家國責任感有待加強。
人文方法和行為有所欠缺。人文方法強調通過人的生命的體驗和感悟來獲得認識、付諸實踐,人文行為則是內在的知識和精神的外化,往往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踐行。部分學生在實用理念的影響之下,接受人文素養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習得人文知識的方法欠缺,且對于學校人文素養教育環境的預期和自身的實際行動存在嚴重的脫節,自身的人文行為缺乏長久的持續性。
轉變教育理念,完善思政育人體系。專業知識教育的針對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針對工科院校的育人現狀,圍繞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品質,進一步明確頂層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育人體系。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背景下,促進專業教育和課堂思政教育相融合,注重把握工科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需求,通過設置不同板塊的思政育人板塊來實施精準育人,把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與人生價值、理想信念等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文理滲透,實現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的雙重合力,提升學生對于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的積累和學習,形成長效穩固的育人機制。
秉承“三全”育人,形成人文素養教育合力。精神世界的建構是一個相當復雜且比較漫長的過程,立德樹人也是一項任重道遠、循序漸進的長久工作。育人主體思想要一致,要全面強化高校的育人主體對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貫穿于育人的全方位、全過程,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機制,通過豐富校園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把培育高校大學之精神貫穿在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積淀校園人文底蘊。
強化第一課堂,深化人文素養教育方法。人文素養體現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其思維方式貫穿在各個學科之中,傳統意義上的第一課堂是人文素養教育的主陣地,一方面建設一支具有高水平、親和力的思政隊伍,增強傳授人文知識、扎實育人工作的有效性,言傳身教,教授學生正確的人文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在專業知識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分層次、分階段,深入挖掘專業知識背后的人文價值,引導工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實際學習中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有效融合。
注重人文體驗,搭建人文素養教育校園平臺。人文素養的提升,要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體驗相結合,所習得的人文知識只有通過實踐式體驗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對于自身內在的精神價值的思考。依托各類校園文化活動載體,通過搭建不同類型的實踐體驗基地,構建“學校統籌部署、教師扎實推動、學生廣泛參與、各級組織著力實施”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文體驗;借助于物質和文化雙維度、線上和線下雙重平臺,為學生打造良好的人文校園環境,引導其在親身體驗中增強實踐能力、厚植家國情懷,扎實推進文化育人。
立德樹人是高校辦學的根本。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背景下,應用型工科高校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以更高的要求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從頂層的育人體系設計,到實際育人層面的扎實推動,再到育人效果的有效彰顯,都證明了這是一項需長期推進的浩瀚工程。為此,應用型高校應在堅持育人導向為前提下,更新教育理念,堅持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相統一,深入培育和挖掘學校的人文元素,建立健全長效的三全育人機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真正實現高校“育人”和“成器”有效平衡的目標。
注釋
① 李維武.人文科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
② 李維武.人文科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