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君 林玩鳳
(廣州醫科大學外語部 廣東·廣州 511436)
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與國際進一步接軌。醫學教育全球化發展醫學專業的各類人才的需求更多,對他們的外語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照國際醫學教育標準《IIME》,中國教育部和衛生部于2008年 9 月批準并實施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確定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教育目標。其中,技能目標提出了醫學生應能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的要求。教育部2017 最新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應著眼于滿足學生在校期間專業學習需求,在未來職業發展上使學生具有繼續深造、工作就業和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外語能力。毫無疑問,外語能力的培養對醫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并將對他們職業發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學術英語教學體現了高等醫學教育與基礎教育接軌的需要、一流大學辦學與國際化辦學接軌的需要以及醫學院校深化和進一步推進外語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培養出具有人文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院校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已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學術英語(EAP)是專門用途英語(ESP)按學習需求分類中的一種,旨在通過學習新知識、新內容來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學術英語能力。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需要使用英語進行閱讀、寫作和溝通交流,學術英語無疑是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語言支撐,有效幫助學生完成專業學習和積極參加學業相關的學術活動。學科要求的側重點不同,英語學習內容有所不同,學術英語有通用學術英語和專業學術英語之分。通用學術英語(EGAP)注重學術交際技能,如聽講座、參加學術研討、論文宣讀與陳述、文獻閱讀和學術寫作等。專門學術英語(ESAP)側重學科語言,旨在通過學習學科內容幫助學生熟悉特定學科專業詞匯、句法結構、語篇體裁和學術交流范式,為下一步的專業英語課程學習做好語言基礎準備。在醫學教育“國際本土化”背景下,國際交流與合作不但是醫學院校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戰略,主要體現為教師國際化、學生國際化及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本土醫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條件,讓他們擁有國際化的學習經歷,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積極吸引優秀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醫學,提高辦學的國際化水平。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全球化時代醫科大學提高科研實力和學術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吳云,2020)。通過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和參加專業的國際學術會議,才能使校本的科研對外有實質性合作,優質的國際合作項目越來越多地建立起來,從而實現學習專業課程與國際合作項目無縫對接(馬曉潔,2014)。鞏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建設,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參與高級別國際學術研討等,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國際化與全球化。因此,重視和提升醫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參與國際交流、國際競爭的能力,在醫學院校英語課程體系中突出醫學學術英語教學,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用學術英語教學是指通過英語教學提高學生學術英語能力,掌握用英語搜索專業信息、閱讀專業文獻、撰寫規范論文和進行科研成果匯報的能力等的教學。它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綜合英語教學,只注重內容知識的學習,把打語言基礎作為教學的目標,為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在教學方法上,雖然兩者的教學手段有相同之處,但目的就大不一樣。具體來說,如對學習材料的提問就是圍繞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進行理解和吸取,而不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挖掘;分析是對文章觀點和不同來源的同類文章的觀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評論,而不是全盤學習和接受文章傳遞的思想和價值;課堂活動是通過項目設計,要求學生收集信息,并通過辨別不同來源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組織信息對課文加深理解,而不是為做任務而做任務的活動,把文章內容再次照搬照抄;講解是教會學生如何選擇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材料和句子結構,進行規范的學術寫作,如范式框架介紹等等,而不是傳授應對考試的解題方法。顯然,這種有別于基礎英語的教學方式有以下的優點:(1)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能力,不僅熟悉和積累了本專業的詞匯和結構,而且為進入主流課程及專業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研究基礎,使他們的專業課程學習上變得輕松。(2)培養了學科和外語學習的興趣,用外語來探討學科的問題和現象,使學生對外語學習有了新的認識。(3)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們對自己使用英語能力充滿了信心。在探索和討論專業學科知識時,他們猶如完全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閱讀教材的內容和網上的文章,提高了他們英語閱讀能力,觀看視頻和參加討論提高了他們的聽力,撰寫文章和報告培養了他們的寫作能力,討論陳述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使用英語獲取和輸出信息的信心。(4)提高了相互協作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課程要求和與之相適應學習方式,對輸入信息評價保持應有的批判性態度,培養了學生更高層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服務人類的使命感。
專門學術英語教學是“適合具體專業特點的英語及其技能的教學”(Dudley-Evans&St.John,1998)。即結合專業進行語篇語類和學術交際能力的教學,它注重某一學科的詞匯、語篇、體裁如修辭和元語篇和交流技能(蔡基剛,2012)。對于醫學院校而言,專門學術英語是以醫學英語的題材為學習內容,圍繞學科知識展開教學,幫助醫學生提高專業文體(詞匯、語篇和體裁)的認知能力,語篇分析歸納能力以及信息辨別能力。醫學生要在醫學領域有效解讀醫學文獻、實驗報告和期刊論文,正確地構建口頭語篇和書面語篇,合乎規范地進行醫學交流,就必須很好地掌握醫學學科相關的語類能力、修辭能力、元話語能力和語體能力。僅僅依賴通用學術英語教學是無法達到學術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使醫學生充分利用國際公共資源,適應學科發展的需求。醫學英語名詞的構詞特點:醫學英語名詞的構詞具有這樣一些特點:(1)部分醫學英語名詞,直接來源希臘語和拉丁語,對科學概念和事實的表述相當精確。(2)醫學英語詞匯常使用大量的前綴、后綴和詞根。詞根是詞語構成的最基本的要素,詞語加上了前綴或者后綴,詞語具有了不同的含義。但詞根本身的含義是穩定不變的,沒有前綴和后綴也可以單獨成為一個單詞。通過與前綴和后綴的結合構成派生詞,前綴通常對詞的意義進行限定,后綴可以表明該詞典詞性,也可以提供附加意義。(3)醫學英語名詞常借用部分普通英語詞匯,但作為醫學專業術語時,具有與普通意義不同的醫學涵義。(4)在醫學英語中大量使用縮略語,表達簡潔,增大信息密度。
醫學英語的句法特點。在醫學英語的句法中:(1)較多使用被動語態結構。醫學論文為避免主觀色彩,注重理論、實驗數據、結果等的客觀性,把說明的對象放在句子的主語位置更能突出并吸引讀者注意。(2)較多使用復合句和從句。大量使用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復雜的句子結構,體現了醫學英語文獻的嚴謹性和完整性。(3)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既可以減少分句的使用,又能包含更多的信息。
醫學英語的文體特點:(1)醫學期刊論文結構的格式化,常包括IMRD 的語步結構: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2)醫學研究性論文除標題、作者、單位等信息外,較為常見的結構:Abstract(摘要),Key words(關鍵詞),Introduction(引言),Materials and methods(材料與方法),Results(結果),Discussions(結論),Acknowledgement(致謝),References(參考文獻)。
從醫學英語的詞匯、句法和文體特點來看,醫學生只有熟悉自己領域的研究論文的研究范式和語步結構,才能讀懂本學科專業文獻,廣泛涉獵學科知識理論,獲取更全面的專業信息。并能夠從容地構建自己的語篇,在國際上交流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了解、引用和轉化。
學術英語教學是提升醫學生運用英語搜索專業信息、閱讀專業文獻、撰寫規范論文和進行科研成果匯報等學術英語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提升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實現醫學國際對話的保障。醫學院校的外語教學必須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培養能夠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與變化,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又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醫學人才。造就出新一代具有人文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生,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