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超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頭小學 江蘇常州 213000)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沒有理解作基礎的教學只是一種灌輸。所以,對于理想狀態的教學而言,理解是最為關鍵的元素,它能讓教學始終圍繞學科的本質,讓學生不僅能得到“魚”,更能掌握“漁”。信息技術教學應以理解為前提,以掌握為目標,以運用為指向,并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落實,這不僅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將來的成長與成功。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參與的實踐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而展開。老師如何驅動學生的思考與實踐,將外化的知識點、圖示等元素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養呢?其實,從基本的課堂教學入手——提問與問答,這最基礎的兩大點入手,就可以將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互動互相內化,使之生成一堂高效、扎實的學習課。
課堂提問是學習之首,沒有提問就沒有思考,提問是為了促進學生在某種情景下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情景的創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我們課堂中教授的知識點都是以情景布置為主,進行衍生,進行展現。所以,沒有情景,也就沒有了知識點的學習,或者說直接上來就是知識點的講解,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的,退一步來講,就算硬上,那也只能是一種應試教育。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核心素養的要求下,這是一種非常合適合理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且伴隨符號的出現,能讓學生立刻化整為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對符號的認知,往往比語言來得輕松、來得快。
對于問題,學生思考時,通常會抓取一定的條件,進行條件分析也是一種解決思維,并且輔以一定的手段,如圖示,會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課堂中教師教授的內容,給的條件多為模糊的,甚至于超出范圍的,導致學生對此總有種游走邊緣的感覺,像是理解了又像是沒有掌握。還有的提問干脆條件么也不給,更是沒有圖示的引導,單憑直觀思維的語言提問,讓一大片學生頓時感到迷茫,導致課堂冷場。
特征是物體的主要矛盾,在課堂中抓住了它就能將問題想清楚,弄明白。但我們的課堂往往缺少了對問題特征的講解與強調。一般一個問題從老師的發問,到學生的理解,中間缺少了什么做鋪墊,缺少了什么做顯眼的標記,其實說白了就是缺少特征,學生不能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比對,所以對于解題與回答,就顯得無從下手,導致問題的產生。沒特征、不理解,常常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老大難。
本源是物體的源頭,有了源頭的把握才能有后續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理清思路,教授給學生求得本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此過程中必須盡心盡力,不能有任何遺漏。很多學生在課堂中或課后對問題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錯誤的理解,原因是在課堂的關鍵時刻沒有很好地理清思路,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思路與源頭。
對于情景,需要學生融入其中,從中獲得與知識點的共鳴,讀懂其含義,內化為自身的認知。在課堂中,有些教師會輕視情景的創設,輕視知識點與情景的銜接,那么就會產生問題了。學生處于認知學習需要引領的狀態,教師應做好情景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面對問題,利用自身的思考、實踐來驅使自己完成任務。
條件是學生分析問題的重要因素,那么,條件是如何分析取得的呢?先從問題本身入手,變量哪些,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只是影響因素,需要剔除,這是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數字、符號,以及一些連接詞、倍數字等,都是重點分析對象,需要著重理解,作出正確的判斷,將問題迎刃而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特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有時候會利用自身所學知識進行解決,但問題的特征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求速度,求距離,求倍數,求分子等,這些東西是需要看清楚、理解透徹的。在抓住特征的情況下,通過思考、實踐將問題的內涵化解成自己的一種內在認知,有利于問題的解答。
把握問題的本源,是一個比較高級的要求,這種把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不過有了前期的學習積累與認知內化之后,對學生來說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課堂教學問題,無非是對知識點的檢測,把握住了知識點,掌握它們應用的注意點,利用理論加實踐的方法,就肯定能由表及里,得到問題的本源,把握問題的重心,求得一個滿意的解答。
問題教學是課堂教學開始的一個入口,它在目前的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是一個能夠思辨、行動的有機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更要引導,因勢利導,方能得到。尤其是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我們要對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