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霞
(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第二小學 寧夏吳忠 751300)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實際進行數學教學時,如何培養是重點關注問題,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課堂有效提問。有效提問就是利用提問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使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和輔助的角色,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協助學生解決問題,避免偏離學習預定軌道。數學教師應抓住“問題”,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和智力都還發育不成熟,據統計,小學生只能集中注意力20分鐘左右,這便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傳統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無法吸引學生興趣,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在小學數學中發展核心素養,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契合,應用性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課堂提問的中心點,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該建立在核心素養之上,克服那些問題,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自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基本能力,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要想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才能展開教學。教師可以進行激趣式的提問,恰當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或者用游戲式提問,讓學生自己參與到問題中,直接探索求學。還有啟發式教學,在學生對知識點難以理解時,適當的啟發可以更快地解決。無論哪種教學方式,都需要教師本身對知識點非常熟悉,然后設定課堂情境。下文,就詳細說說這幾種提問方式。
不管學習什么,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并主動學習,是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恰當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并使其主動探索知識,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成功的[1]。例如,學習“雞兔同籠”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一個籠子里有一只雞一只兔子,那么就是2個頭和6只腳。因為我們都知道,兔子是有4只腳的對不對?同學們回答:對。教師:那么籠子里有8個頭,24只腳時,雞和兔各有幾只呢?同學們積極參與,用自己的方法算出雞和兔各幾只。這樣的提問,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生產生興趣,并主動探究,會讓課堂變得更生動,也能讓課程更成功。雖然要激起學生的興趣,但所提問題不能超出教學范圍,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教材內容,由淺入深。這樣的提問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好奇也比較愛動,對游戲、活動也有很大的興趣。對于抽象的概念教學,小學生往往集中不了注意力,興趣淡薄,很難理解。所以,教師要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2]。例如,學習“眾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如果我們班參加元旦晚會要跳舞,會跳舞的同學身高都不一樣,對不對?那么我們要怎么選擇同學來參與呢?學生們激烈討論,有說求平均數的,有說求中數的。教師最后給出答案:我們要求眾數,跳舞如果身高參差不齊的話,畫面看上去會很不協調,所以要找身高相同的同學來參加,如果身高一樣的不夠,就要找接近這個身高的數據,大一點或者小一點都可以。這樣引出課題,學生便能根據情境明白“眾數”的含義,一組數據中最常出現的那個數據,就是眾數。在情境中,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對問題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入。利用情境把學生帶入課堂,既能讓學生更理解知識點,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帶領他們主動思考。在情境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升華問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在生活中,這樣的問題會經常出現,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求學,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有成就感,有利于他們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在課堂上,教師應創設問題,營造氛圍,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3]。例如,學習“圓”時,普通的圓形面積是πr2。那么有一個圓形花壇,半徑為3米,要在花壇外鋪一條1米寬的小路,小路的面積是多少?這時學生可能會為難,不知道如何測算小路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路是圍繞在花壇外面的,花壇的面積我們是可以求出來的,大圓的面積也是可以的,這樣小路的面積用兩個圓一減就可以求出。給學生一點啟發,問題就能解決。但啟發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怎樣去做,而是讓學生一點點了解問題,先順著老師的思維去想,之后自己主動去想,從被動到主動。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做引導,讓學生一點點順著解題思維去學習。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是輔助的身份。啟發式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符合核心素養教育。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應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對學生進行追問式提問,讓學生對不懂的地方更清楚、了解,將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改正過來。新課改倡導學生占主體位置,教師要注意不能喧賓奪主,要認清自己的輔助身份。在學習過程中,簡單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來,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追問式提問,在簡單問題的基礎上問幾個衍生問題。教師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后,讓學生利用所學方法解答問題。在生活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課堂與核心素養有效結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在解題過程中主動學習并愛上數學。追問式提問,不是提問難度較高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差距,而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原有問題的基礎上往更高的地方邁一步,讓學生慢慢地能解決更難的問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提問式教學比較契合核心素養教學,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開展數學教學。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能力相符,如果超出教學范圍,長期無法回答出來,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現有的課堂提問教學體系并不成熟,但教師應該意識到提問教學的重要性,在日后的教學中要將之與數學課堂融合在一起,在實踐中摸索。總之,好的數學課應該是老師會問,學生能答,學生在問題中創新、實踐和成長,核心素養在問題中落地生根。